首页评论正文

拒绝“门罗主义”,中国拉美共建新大陆

作者:马晓霖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6-11-26 00:28:27

摘要:拉美是一片遥远的旧大陆,但是,随着“一带一路”的无限延伸,它必将成为中国人熟悉的新大陆。也必然由于与中拉深度和广域的经贸、人文交流和彼此拥抱,成长为繁荣世界经济发展及和平共荣的新大陆。

拒绝“门罗主义”,中国拉美共建新大陆

马晓霖

11月17日起,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对厄瓜多尔、秘鲁、智利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在秘鲁利马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二十四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美国总统换届引发孤立主义思潮抬头并可能脱离全球化进程的一片哀叹中,习近平到访拉美并阐述亚太发展“中国方案”,激起世界舆论的热议和遐想,部分学者和媒体甚至认为中国正在取代美国,成为维持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主心骨和驱动器。其实,无论美国未来如何回归传统与保守,中国都会坚定不移地推进“一带一路”共同发展倡议,继续深入融入世界,拥抱包括有“美国后院”之称的拉美大陆,共同建设一个繁荣发展的新大陆。

“一带一路”向全球扩版

无独有偶,17日,第71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A/71/9号决议,并首次写入“一带一路”倡议。这是自今年3月安理会通过包括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内容的第S/2274号决议后,联大首次支持和倡导这一发展愿景,并得到全部193个会员国的一致支持。由此,中国发起的“一带一路”成为联大正式文件和规定,升格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全球性共同努力框架之一。这不仅体现“中国倡议”、“世界机遇”的“一带一路”开放特点,也表明中国设计和主导的发展愿景已经扩版为世界各国赞成和拥护的共商、共建和共有机制。而且还表明,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和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已赢得国际舆论的普遍认可和赞同。习近平上任后对拉美第三次访问及首次参加在拉美举行的APEC峰会,之所以如此引人注目,与“一带一路”受到国际社会高度重视密切相关,也与美国可能发生政策大转折有直接联系。

共和党人特朗普11月9日当选美国下一届总统后,世界舆论对美国战略与外交的剧烈调整忧心忡忡,因为特朗普誓言将重拾孤立主义,采取逆全球化进程的政策取向。他不仅威胁废除跨太平洋贸易伙伴关系协定(TPP),而且要终结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在全球范围内重启贸易战,并打算驱逐境内数百万非法移民,甚至在美国与墨西哥边境建立隔离墙。这些具有明显保守主义特征并大幅度收缩美国参与国际事务力度的意向,引起国际社会强烈不适与不安并不令人费解,因为作为世界最发达国家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闭关锁国和高筑贸易壁垒,将打乱由它自己设计、主导和长期维护的世界贸易体系,使经济全球化进程遭遇致命挫折,甚至在世界引发不可逆料的各种严重并发症。

在美国呈现“甩手不管”的背景下,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发展势头依然强劲,并且正在力推“一带一路”发展愿景的中国,必然带给世界新的希望,受到格外瞩目。即使不能指望中国取代美国的经济火车头地位,至少期盼中国担当世界经贸循环圈的稳定器和止损器。习近平在一个任期内三访拉美,展示中国对拉美的重视,和将“一带一路”跨过太平洋向拉美腹地延伸的意愿,还体现中国不仅一如既往重视区域经济合作以及APEC的核心纽带作用,而且将通过加强、扩大和深化中拉经贸合作,为世界经济开拓新大陆,寻找新洼地,注入新活力。

中拉合作不挖美国墙脚

国际舆论重视习近平新一轮拉美之行,不仅在于美国呈现收缩而中国呈现开放所折射的实力消长和经济重心转移,还在于习惯从传统地缘政治视角审视这种力量重组的微妙变化。西方舆论特别是美国各界历来视拉美为“美国后院”,不容域外力量染指,更何况作为美国意识形态异类的社会主义中国。中美力量对比的升降,还容易被解读为“华盛顿共识”和“北京共识”的竞争,这种发展模式的对比和兴衰,甚至比经济实力变化本身更让西方国家保守阵营难以接受。

但是,将拉美列为美国后院的“门罗主义”,不仅一直被拉美国家和人民所拒绝,而且是一种带有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时代色彩的陈旧政治产物,在经济自由化、贸易全球化和国家关系平等化成为主旋律的今天,已经没有太多市场。更何况,中国一贯奉行反对霸权主义,主张不划分势力范围、不寻找代理人和不填补大国空白的“三不”原则,与世界各个地区的所有国家平等交往、互惠互利。中国深化与拉美的经贸合作,更是去政治化的单纯行为。它既是中国扩大对外交往的需要,也是拉美谋求自身做强做大的愿望所在,并且通过中拉优势互补,挖掘潜力,推动亚太地区经济活动可持续发展,助力世界经济摆脱低迷走出低谷。绝非如某些人担心的那样,目的在于挖美国墙脚,填补美国势力空白。

从弥补区域经贸合作短板和保持世界经贸良性增长的角度讲,中拉合作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势在必然且水到渠成。过去几十年,中国对外经济合作在全球范围内取得长足进步,同美、日和欧盟等发达和主要经济体的双边互动已相当成熟,可开拓的存量空间越来越小,贸易摩擦不断增多和加剧。近20年间,中国大力拓展与各区域一体化集团的经贸交流,并且取得长足进步。在世界经济普遍萧条,经贸总量整体下降的背景下,2015年中国与东盟十国经贸总额维持在4721.6亿美元;中国与阿拉伯国家联盟22国的经贸总额受油价大幅度下挫冲击维持在2026.8亿元;中国与非洲联盟的贸易总额为1790.33亿美元。这三大板块经贸总体减少都在10%以上,这对中国和相关区域国家乃至世界经贸发展都并非好消息。

同样,2015年中国与拉美贸易总额为2365.45亿美元,同比下降10.2%。尽管中国是拉美第二大贸易伙伴,但是,双边贸易量只有美国和拉美贸易额的一半,而且呈现贸易总量逐年下滑、主要国家贸易额下滑和中国出口下滑的几个重要特征。据专家分析,宏观经济不景气、拉美出口结构单一、政局动荡以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都是构成上述结果的主要因素。因此,巩固、提升中拉经贸水平,扩大交流领域,挖掘增量空间,是双方共同愿望。

其次,受地理和地缘关系的影响,中拉双边经贸与投资需要消除空间隔阂、心理距离乃至政治误解,需要提升层次上台阶,拓宽领域挖两厢,释放潜能促增长,而“一带一路”倡议和APEC机制都为这种经贸关系的结构调整、质量升级和持续发展提供了现实的路径和平台。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日益受到拉美地区的欢迎,越来越多的拉美国家公开希望参与这一发展愿景,吸取中国经济成长经验,分享中国社会进步成果。尤其是借助引进中国投资和产能,启动大规模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通拉美地区内部联系,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此外,中国无论是大力推动自贸区建设,还是加大对APEC机制的再塑造,乃至对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强劲助力,都吸引着拉美国家特别是太平洋沿岸国家的兴趣。所有这些,都赋予中拉关系新的发展空间,更是在美国“砌墙”、“关门”和“内卷”甚至要退出TPP大背景下拉美国家的一次战略新选择。

拉美是一片遥远的旧大陆,但是,随着“一带一路”的无限延伸,它必将成为中国人熟悉的新大陆。也必然由于与中拉深度和广域的经贸、人文交流和彼此拥抱,成长为繁荣世界经济发展及和平共荣的新大陆。

(作者为国际问题学者、博联社总裁)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