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银行:全力打造经济下行期经营最稳健银行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简宁 北京报道
近日,国际著名权威机构《亚洲银行家》在北京揭晓了2016年度国际“风险管理成就奖”评选结果。北京银行凭借优异表现,夺得“最佳市场风险技术实施成就奖”,这是中资银行首次在市场风险领域获得国际认可,也是北京银行新资本协议项目再次荣获风险管理大奖。
《亚洲银行家》是总部设在新加坡的亚太地区权威媒体,每年举办的风险管理成就大奖是目前泛亚太地区针对风险管理领域威望最高、专业性最强、覆盖范围最广的奖项评比之一,奖项设置覆盖亚太、中东和非洲等42个国家和地区、逾650家银行及金融机构,受到国际金融行业的广泛接受和认可。
据悉,此次获奖的“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系统”为北京银行新资本协议实施重要里程碑项目之一。项目搭建了新一代市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实现了准实时中台风险监测和控制功能,进一步提升了北京银行市场风险计量分析能力。
风险管理与事业同步发展
风险管理是银行的生命线。
作为经历过坎坷发展起来的银行,北京银行积极推动风险管理与北京银行事业同步发展,历经二十年时间,分阶段、分步骤完成了从信贷管理到风险管理、从单一风险到全面风险管理的发展蜕变,更加主动地将外在的监管要求转化为内生的管理动力,让发展的每一步走得更稳健、更实在。
从成立初期的艰难起步,到发展中的艰辛付出,北京银行始终坚持“稳健经营、内控优先、全员参与、过程管理”的风险管理理念,实现了从一家濒临倒闭的小银行到全球100强商业银行的华丽转身。
如今,北京银行从加强风险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系统运营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等多方面入手,以合规经营、科学管理、持续提升业务管控精细化水平为目标,积极构建“全员参与、三道防线主动约束、控制、管理的全面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切实防范化解操作风险。加强内控管理体制机制建设,提高全体员工的合规意识和风险意识,实现风险管理文化在各业务条线、各层级人员、各业务岗位间的渗透,确保稳健经营和全面可持续发展。
可以看到,北京银行的风险管理经历了风险管理初创阶段(2002年至2005年)、体系搭建阶段(2005年至2008年)、强化阶段(2008年末至2010年末)、提升阶段(2010年-至今)。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和要求,北京银行对组织机构进行了再次调整。风险管理总部内设风险管理部、信用审批部、投贷后管理部、法律合规部、新资本协议实施办公室和综合统计室,作为第二道防线承担信用风险管理、市场风险管理、操作风险管理、合规风险管理、法律事务管理、反洗钱管理和新资本协议实施推动等职能。
作为强化全面风险管理的创新性举措,经过一年的推动落实,金融市场、公司银行、零售银行风险管理中心相继成立,有效适应了市场创新发展要求,增强了市场敏感性和快速反应能力,使风险管理更贴近市场、更贴近业务,在满足业务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差异化风险管理,进一步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此外,北京银行实行严格授权管理,充分发挥授权对经营单位的促进和约束作用,对信用风险管理授权不断进行动态调整。一方面,实施差异化授权管理,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授权对业务发展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不断提升授权管理工作的有效性、科学性和全面性,逐步构建专业化、标准化、精细化的授权管理体系。
全面提升风险管理科技含量
为提升风险管控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效率性,北京银行始终将信息系统与模型工具的开发作为工作的重要方面,借助新资本协议实施契机,结合ING技援项目,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风险管理科技化水平大幅提高。
据了解,北京银行进一步强化科技系统支撑能力,提升风险管理的科技含量,实现“从无到有”的转变。
2010年,北京银行启动信用风险与评级模型项目,2013年通过新资本协议实施完成零售评分卡和非零售PD优化项目,开发零售评分卡系统和非零售内部评级系统,嵌入信贷业务操作流程,提升信用风险管理的风险排序和风险计量能力。
2007年,启动OPICS系统三期项目,2011年进行升级改造,使得市场风险管理系统日渐全面化,减少了风险报告及限额监控的手工操作,风险管理不断向报告准确化、监控及时化、管理科学化发展。
尤其是北京银行通过实施操作风险标准法项目,开发操作贡献管理系统,规范“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RCSA)、关键风险指标(KRI)、损失数据收集(LDC)”三大工具填报、审核及监测、预警流程,积极进行管理模式创新,实现了“操作、内控、合规”三大系统整合,开创行业先河。
其中,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凭借先进的管理理念与出色的技术实施方法,荣获《亚洲银行家》“中国年度最佳合规风险技术实施”奖。
同时,进一步完成市场风险内模法项目(包括市场风险内模法咨询项目、市场风险核心计量引擎建设项目、市场风险数据集市建设项目),为新资本协议市场风险内模法合规达标做好准备,该项目荣获《亚洲银行家》“2016年度最佳市场风险技术实施成就奖”。
另外,北京银行引入风险量化工具,提升管理精细水平,实现了“由粗到细”的转变,通过推动流程再造优化,提升运营保障能力,实现了“由弱到强”的转变。
自2009年以来,根据北京银行风险偏好和资本规划提出经济资本风险限额、信用风险限额和市场风险限额,强调各项风险限额的刚性指标,通过与激励约束政策结合,有效降低中长期贷款、信用贷款、房地产贷款比例,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贷款业务,提高新农村建设、文化创意产业、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等国家鼓励行业、企业的贷款占比。
2012年,北京银行完成总分支三级信用审批架构系统改造,推进影像平台系统上线,切实提升了数据质量与工作效率。
此外,北京银行通过加强全业务、全口径、全资产授信审批管理,强化审批管理力度、提升服务业务能力。通过推进新资本协议实施,加强风险防范内生机制建设,实现了“由外到内”的转变。
严守风险底线 确保稳健经营
经济新常态下,金融风险的复杂性、隐蔽性、关联性、传染性、危害性显著增强,需引起高度警觉。在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期,既存在正常时期的金融风险,也更容易引发泡沫化、过度扩张的宏观风险,以及泡沫破灭、产能过剩带来的宏观冲击风险。作为与经济周期息息相关的银行业,如何进一步提升风险识别的前瞻性、风险应对的敏感性、风险防范的系统性,切实管理好金融风险,始终是银行稳健经营的严峻挑战和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近日,多位业界专家指出,新形势下银行业既面临非常严峻的不良压力,也面临30年未有的发展机遇,需要服务国家战略,坚持差异发展,并持续加强综合服务、风险控制和运营管理能力建设。
面对经济下行期严峻复杂的形势,以及金融改革进程加快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与挑战,北京银行主动经营和管控风险,提升风险管理前瞻性,确保全行在经济新常态下,始终保持稳健经营,不断实现创新发展。
据了解,北京银行把风险防控作为重中之重,以严控风险、夯实管理、稳健发展为核心,持续加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持续完善覆盖全流程、全业务、全产品、全环节的风险识别、监测、计量和控制机制,综合利用压力测试、重要风险客户名单制管理、风险项目台账等方式,加强风险的持续监测、实时控制和动态管理,坚决消除风险管理空白点,进一步提升风险的预警防范、市场反应、化解管控能力。全力做好各类风险的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信息科技风险、声誉风险等的管理力度,以审慎稳健发展、依法合规经营作为北京银行的经营理念和行为准则。
北京银行通过完善风险管理的公司治理机制,持续完善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和监督层分工制约的风险管理体系,形成以科学监管为保障、以风险防控为核心强化底线思维和合规经营理念,确保董事会风险偏好和发展战略从董事会层面逐级传导到基层单位,确保全行稳健经营和全面可持续发展。
同时,严格落实风险防控责任制,强化全员“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责任意识;加大培训力度,着力提升全行风险管理队伍适应“新常态”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强化考核激励机制,增强全员风险管控、合规经营的积极性、主动性。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银行进一步加强全业务、全流程、全口径风险管理,打造前中后台全面风险管理的立体防线。从信贷为主向资产管理为主转变,整合信贷、投行、资管、同业投资、租赁等渠道资源,积极探索投贷联动、产业投资基金、政府投资基金、信用保险等业务,打造全资产管理平台,有效满足企业资金需求。
另外,创新思路、加大力度、加快进度,积极推动不良贷款降旧控新,实现不良贷款“双控”目标;严格按照批单落实放款条件,加强资金实际流向监控力度,切实防范资金挪用,严把资金使用关;加强客户风险监测,及时识别、化解风险,严把投贷后管理关。
此外,构建操作风险管理长效机制,遏制违规经营和违法犯罪;推进新资本协议项目实施成果应用,助推全面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助推北京银行稳健发展的中坚力量。面对未来,北京银行行长张东宁表示,北京银行要继续做好各类风险的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信息科技风险、声誉风险等的管理力度,让审慎稳健发展、依法合规经营,成为未来发展的首要经营理念和行为准则。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