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产业正文

地产投资“一枝独秀”能秀多久

作者:程凯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6-05-16 19:10:16

摘要:与其放任房地产泡沫,不如给科技泡沫留出空间,尤其是那些有生产力的泡沫,并且这些泡沫由股票和风险投资承担而不是银行贷款支撑。

地产投资“一枝独秀”能秀多久

程凯

彭博的经济学家欧乐鹰最近给出一个结论,说是旧经济仍在支撑中国经济的增长,根据是彭博制作的“旧经济”和“新经济”指数,两者都在确认,银行的贷款、基础设施开支和国企加大生产的这一旧式组合还在支撑着经济增长。

我们可以从另一组证据上来说明欧乐鹰分析的合理性。就在《人民日报》上“权威人士”表态经济仍在L底之中一味加杠杆要不得之后,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有了如下表示,“中国将通过包括允许破产在内的措施去杠杆。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4月M2货币供应增长较上月有所放缓,中国不会依赖大规模的刺激。”

相对应的是,在4月份的货币供应量对比前3个月出现放缓之后,4月份的经济数据也再度回落,出口增速转负,外需下滑,内需中的投资和消费增速也全面回落,在最重要的投资类别中,产能过剩的制造业增速继续下滑,基建投资增速高位回落,只有地产投资增速保持稳定。

而就是这地产投资的一枝独秀,也难免落在旧增长的窠臼之中。表面上看,4月地产销量增速升至44.1%,创2013年来新高,新开工面积增速稳定在26%,地产投资增速稳定在10%左右,但是,这些一枝独秀的数据还是会让人轻易指出来,中国经济还是在依赖老套路——房地产。

和银行贷款、基础设施开支和国企加大生产这一旧式组合不同的是,房地产投资是银行贷款、地产投资和房企加大买地建房的组合,而房企则包含了大量的民营企业。

也就是说,在经济保底的过程中,在信贷支撑下,只有政府支持的国企参与的基建项目敢于逆经济大势而上,同时,也只有在一线城市房地产量价齐升的指引下,民营地产企业才敢跟上来。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得出来结论是,如果央行的信贷政策一紧,以上两组旧动力就都不复存在了。

结论是什么?第一,经济要保底,央行的信贷政策还不能紧,还需要继续保持宽松,尽管不能再更进一步宽松,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投资的保底作用明显,这是经济处在L型底部不会进一步下滑的基础。第二,如果要实现经济的U型成长,仅仅靠着信贷刺激下的基建投资房地产投资甚至是国企过剩产能的复产,是绝对行不通的。

能让经济走出U型的东西是什么?不会是世界经济神奇回升带来的出口增长,也不会是指望老百姓一夜之间消费欲望和消费能力高涨,所以今后经济的增长依赖的还是投资,但是,此投资不是彼投资,不是基建投资,不是房地产投资,也不是过剩产能的投资,而是可以带来新的消费增长点的新投资,这大概就是政府调控期望的供给侧应该有的意思。

新的增长点应该来自于哪里?投资应该投向何处?其实,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投资应该投向有生产力的资产。

举一个例子,最近在电视新闻里看到机器人和VR眼镜时,家里的小朋友总是吵着要买一个回来玩玩,我给孩子说,这些产品还不成熟,还很贵,效果也不好,但是,我心里想的是,早晚有一天,人人家里会买一个小机器人陪孩子,人人都会买上一副虚拟现实或者增强现实的眼镜。这些都是新需求,促进的不仅是软件业,还有制造业,就像现在人人都买IPHONE一样。

从这个角度看,最近的传言说证监会有意限制虚拟现实等行业的重组,其实也要一分为二的看,泡沫也分两种,比较温和的是科技类的和基础设施类的有生产力的泡沫,凶险的则是郁金香、房地产和收藏品一类的泡沫,后者没有生产力,还会被当作抵押品向银行再贷款。

所以,与其放任房地产泡沫,不如给科技泡沫留出空间,尤其是那些有生产力的泡沫,并且这些泡沫由股票和风险投资承担而不是银行贷款支撑。

我们不知道房地产一枝独秀能坚持到什么时候,只知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