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股份—非常符合巴菲特标准
价值投资,这是巴菲特最为知名的标签。但什么样的企业才最符合巴菲特价值投资的标准,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其实早在2004年,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中就很明确地提到了挑选公司的标准,很简单,就三点:1、拥有长期竞争优势;2、由德才兼备的经理人管理;3、可以用合理的价格买到。
在国内消费类上市公司中,以巴菲特的视角来对号入座,伊利非常符合上述三点。
首先,从长期优势来看,无论在市场占有率还是在业绩表现上,伊利持续数年稳居中国乳业第一。据刚刚发布的2015年年报数据测算,伊利更以603.6亿的总营收,一举超越两大乳业巨头,跃升全球乳业8强。
而在全球知名传播服务集团WPP推出的2016年度BrandZ™中国最具价值品牌100强榜单中,伊利则以62.35亿美元的品牌价值,蝉联食品类排行榜第一,品牌价值和去年同期相比提升了22%。从以上这些最直观的指标中,伊利的长期优势已再明显不过。
其次,从德才兼备的经理人管理来看,市场本身需要的是更加专注和能够不断面对市场挑战的管理者,而潘刚恰恰就是这样的范例。
从2005年临危受命成为伊利掌舵人算起,潘刚带领伊利从业内首破100亿到目前首破600亿,10年间业绩实现了6倍的增长。而净利润更从2.9亿到增长到目前的46.54亿,增长高达16倍。无论从总量上还是增速上,伊利都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而这期间,则历经2008年的金融危机、2013年的全国性奶荒,以及如今的经济新常态。面对市场波动,充分显示出潘刚面对市场挑战的驾驭能力。
具体到管理上,其可圈可点之处更比比皆是,其创新发展思维、全球战略眼光、行业大格局观……都称得上乳业高管中的翘楚。
潘刚是第一个在业内提出“以创新为驱动”的人,在潘刚创新思想带领下,伊利通过运用大数据,深度洞察和分析消费者需求;建成中国首个母乳研究数据库,并率先发布中国首个“母婴生态圈”战略,用互联网思维拉近与消费者的连接……目前,伊利“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占比高达40%,位居行业第一。
与业内惯用的兼并重组、产地外迁不同,潘刚基于对全球乳业竞争格局的充分了解,选择了一条完全不同的国际化路线——即优先整合全球最顶尖的创新资源,成就拳头产品,实现真正意义上与国际乳业巨头的对等竞争。从主导实施中美食品智慧谷,到建立欧洲研发中心,再到完成新西兰、意大利生产加工基地建设,伊利的指向莫不如是。
“行业繁荣胜于个体辉煌”,这是潘刚常在集团内部强调的一句话。一方面,潘刚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案发展乳业普惠金融,以切实解决产业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和奶农的融资困境。另一方面,他带领伊利进行实践,探索了一种产业链金融新模式。一年多来,伊利给上下游1500多家中小微企业和农户,提供了高达25亿的贷款,资金使用成本平均比市场低40%,有效降低了中小微企业、农户的经营风险,解决了他们的融资困局。
最后,从股票价格合理性来看,截至4月1号收盘,伊利股份的市值为878亿,市盈率为18.95倍,与A股平均28.2的市盈率相比,远远处于低估区域。而其股价受去年市场整体的回调影响,已从最高23块到目前的14元附近,更使其具备了投资潜力。此外,伊利2015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23.9%,是为数不多的能够连续五年保持在20%以上的上市公司。而高达58.92%的分红率,更使其成为为数不多的能持续大比例分红的上市公司。
长期的竞争优势,德才兼备的管理者,合理的价格区间。囊括三者为一身的伊利,确实是国内少有的非常符合巴菲特选股三标准的消费类公司。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