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金融精准定位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银行董事长闫冰竹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简宁 北京报道
早春3月,全国“两会”在京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两会代表集聚北京,共商国是,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建言献策。作为北京银行掌门人的闫冰竹,履职全国政协委员已经走过了第8个年头,此次他又带着多份提案出席此次盛会。
会议期间,闫冰竹接受了《华夏时报》的专访,他向记者分享了自己对全球宏观经济的看法。对于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金融企业如何顺应趋势创新发展、如何寻求突破助力经济改革,闫冰竹更是有着冷静的思考。
在闫冰竹看来,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中国经济进入转型升级关键阶段,而银行发展呈现市场化、差异化态势。当前,更加需要观大势、谋全局,善于把握国际国内的宏观形势,善于把握未来发展的机遇挑战,找准前行的方向。
闫冰竹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党中央、国务院全面判断经济形势后选择的经济治理良方,是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的必由之路,为金融业未来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开辟了广阔空间。
中小银行应主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金融业态发展的趋势,寻找到业务发展的平衡点、结构调整的着力点以及改革创新的动力点,加快金融高效流转、提升金融全面覆盖、强化金融精准定位、加强金融风险管理,充分释放金融活力,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华夏时报》: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中国经济转型进入了关键时期,作为一名资深的金融界专业人士,您是如何看待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的?
闫冰竹:从国际环境看,呈现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明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等四大趋势,全球治理体系正在迎来深刻变革。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地缘政治关系复杂变化,世界经济复苏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
面对国际局势的风云激荡,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揽全局,运筹帷幄,大气魄治党治国治军,大手笔谋划国际国内大局,大力度推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各领域工作,正在积极参与全球经济、金融治理体系,正在加快经济、金融双向开放的脚步,这是中国金融业和中小银行发展的宏观大势。
从国内大势看,中国经济进入转型升级关键阶段。未来五年,是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总体上,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同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更加深刻的结构调整,倒逼我们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着力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方面,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将持续面临下行压力,金融发展进入盈利调整期和风险暴露期。另一方面,经济结构调整带来新的机遇,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消费布局、供给侧改革、“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等,正在为金融发展带来结构性机遇,必须深刻把握。
从金融行业看,银行发展呈现市场化、差异化态势。从银行发展大势看,未来随着经济转型升级,中国银行业将迎来行业性的分化转折点。一方面,金融市场化改革是主旋律。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向纵深推进,监管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互联网金融、民营银行、资本市场加快发展。另一方面,银行差异化发展成为必然趋势。在增速换挡、产业转型和市场化改革的大背景下,银行必须不断提升战略管理能力、创新发展能力,并最终形成差异化的竞争能力,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才能开启中国银行业的新时代。
《华夏时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一直是作为经济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之一。从今年的经济形势看,国内外的金融风险更是面临着重大挑战,如何做好全面风险控制与管理,您能否给些建议?
闫冰竹: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形势,金融企业要在经济金融周期中长盛不衰,打造行稳致远的“百年老店”,必须加强风险管理工作,全面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可以看到,风险管理是金融企业的生命线。金融企业应牢固树立审慎经营、稳健经营的科学发展理念,将风险管理上升到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嵌入企业发展的全局,着力营造良好的风险管理企业文化,牢牢守住政策底线、合规底线和道德底线,加强对员工的风险教育,从源头上杜绝各类风险事件的发生。
面对着经济下行、资产承压的巨大压力,金融机构更应以风险机制筑牢企业的根基,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全业务、全流程、全口径的风险管理,全面防范表内、表外业务风险,打牢制度、技术、人员、文化等多层面的风险基础,加强系统性、区域性风险防控,强化风险的前瞻性管理,把握风险产生的关键节点,筑好风险抵御的安全堤坝,探索出稳健发展之路。
同时,以业务转型带动企业发展。金融企业要想从根本上降低风险的产生,必须变被动为主动,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引领战略转型之路,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优化自身经营结构,实现业务的转型升级,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走出一条更高质量、更优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新路。
当前,去产能已成为我国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金融企业应合理配置信贷资产,对可能产生不良贷款的领域重点防范,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将信贷资源优先投入到小微、三农等薄弱领域,投入到绿色产业、文化产业、科技产业等新兴产业,提高金融企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助力供给侧改革。
《华夏时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方兴未艾,作为北京银行的掌门人,能否介绍下北京银行在支持“双创”方面做了哪些探索和创新?
闫冰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誉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转型升级的新动能,可以与当年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大效应相媲美,充分激发了无数人的激情梦想,对于发动人民群众齐心协力推进改革,使改革获得不竭的力量源泉。为此,北京银行强化金融支持力度,不仅有效地支持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也打造了新的业务增长点。
首先,北京银行把服务小微企业作为立行之本,确保实现“三个不低于”,全力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北京地区累计投放资金超过1.2万亿元,支持8万余家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每4家中小微企业就有1家是北京银行客户,带动就业数百万人。在长三角、珠三角、中西部地区累计投入超过5000亿元资金,支持3万余家中小微企业成长壮大。
其次,推出“小巨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品牌,内含50种融资产品,为处于创业、成长、成熟期各阶段的中小微企业提供服务。同时,率先服务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绿色环保等新的经济增长点,持续打造特色金融品牌。目前为8000余家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贷款超过1200亿元,在北京地区为66%创业板上市企业、56%中小板上市企业、55%“新三板”挂牌企业提供服务。
特别是,今年在银行业首家设立“创客中心”,探索股权投资和信贷投入联动的新模式。2015年5月,李克强总理视察中关村创业大街,赞誉北京银行是“在区域银行中做得最好的银行”。
另外,北京银行还创新推出“版权质押第一单”贷款,主承销国内首只文化创意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累计为2300余家文创企业提供800亿元资金支持,在北京市场占有率超过50%;在国内首家与IFC共同推出节能减排融资项目贷款,创新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重点支持园林绿化、污水处理、环卫工程、节能减排等环保项目。
此外,积极拓展惠民金融、“三农金融”和消费金融服务,为经济转型和消费升级注入金融活力。创新打造“惠民通”惠民金融服务品牌,全面覆盖医疗、教育、住房等百姓生活领域。
《华夏时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对于金融企业,特别是中小银行而言在这项改革中的作用如何?对此,您是如何理解的?
闫冰竹:在金融体系层面,大力发展中小银行,是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战略创新层面,提升综合金融能力,是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有效抓手;在经营管理层面,重塑资产负债管理,是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核心课题;在未来发展层面,重视金融品牌建设,是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应有之义。
具体看,首先,要突出一个“创”字,以金融高效流转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加强中小银行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融合,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优化中小银行信用审批流程、降低金融交易成本。
同时,不断推进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创新,积极探索投贷联动、投保联动等业务模式创新,通过运用不同产品组合、业务模式满足不同发展阶段、行业性质企业的创新发展需要。
最后,坚决退出不符合国家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和长期亏损的产能过剩行业企业,腾挪沉淀在“僵尸企业”和低效领域的信贷资源,重点支持国家新兴产业发展。
其次,落实一个“补”字,以金融全面覆盖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小银行要积极探索推广“银税互动”、“银税保互动”、“双基联动”等金融服务模式,引导金融活动流向“农区、牧区、社区”;积极探索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抵质押贷款模式,推动建立政府、银行、担保机构合作机制,争取林权、农村“两权”抵押贷款试点资格,确保实现小微、三农领域信贷投放持续增长;积极推动银政合作,设立银政企产业投资基金,进一步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民生、交通、水利、棚改等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注重一个“实”字,以金融精准定位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小银行不仅要引领信贷资源逐步从一些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益的行业退出,为生物医药、云计算、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腾挪金融空间,更要积极推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文化金融发展模式创新,以“融资+融智”、“商行+投行”的差异化服务满足实体经济转型升级需求;加大同证券、保险、租赁、信托、担保、基金等机构的合作力度,建立资源集成、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创新发展。
此外,恪守一个“严”字,以金融安全可靠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小银行应加强全业务、全流程、全口径风险管理,全面防范表内外、流动性以及案件防控等风险;进一步强化风险前瞻性管理,加强对系统性、区域性、行业性、集群性风险防控;持续夯实风险管理的技术、制度、文化三大基石,强调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全方位加大风险防控督导和不良化解力度。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