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商行上市:最后的一班地铁?
冉学东
这两天A股再次开启股灾模式,估计让好不容易购买到IPO门票的城商行们,心脏又提到了嗓子眼上,此次上市如果夭折,不知道又将等到猴年马月。目前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对城商行而言考验才刚刚开始,登上资本市场的地铁,将让它们跨过经济的狰狞岁月;而登不上这趟地铁的城商行们,命运就在未定之天。
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上市后,整整8年,除了徽商银行、重庆银行和哈尔滨银行等登陆香港H股以外,再没见到一家城商行登陆A股,其原因有A股自身的问题,也有城商行自身的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城商行们股权复杂,出现许多娃娃股东,给监管造成麻烦。另外,城商行自身出现许多大额贷款信用风险,让监管层自危。最重要的则是,A股在一次次的股灾中,只能以暂停IPO为自己疗伤,城商行上市屡屡被打上休止符。再加上一般的城商行体量都比较大,融资规模动辄百亿,脆弱的A股不堪重负,因此城商行在A股上市屡屡生变。
此次重启IPO,对于城商行而言是难得的机会,这也是高层对资本市场寄予厚望的原因。商业银行是经营杠杆的生意,每放大一笔资产,必须有相应的资本作为抵押。刘明康任银监会主席伊始就提出80%的资本充足率红线,这个红线此后有所提升,其目的就是为了控制风险。没有资本,或者资本稀缺的银行,资产不能扩张,则经营就成了无源之水,而上市的意义就在于可以扩大资本,从而扩大资产。
在过去的多年里,从城市信用社改制成商业银行的城商行们,正好赶上从2003年开始的中国宏观经济向好的景气周期,而这波经济上涨的特点是政府主导的大型基础设施投资,尤其是2009年政府启动的4万亿刺激计划,让城商行在疯狂扩张资产的同时,自身的业务规模成倍增长,利润翻番稀松平常。然而许多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差,或者就根本没有风险控制意愿,交易的短期行为很明显,而坏账则留在了未来,这些都是城商行未来经营路上必须面对的问题。
而且,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数城商行的大股东是地方政府,在过去几年地方政府的疯狂投资中,城商行自然成为马前卒,大量贷款进入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建设、房地产等领域,许多贷款的公益性偏重,营利性偏弱,在目前形成的庞大的地方政府债务中,城商行所占规模不小。只不过目前政府启动的债务置换计划,暂时把风险向后推移,风险尚未爆发而已。
典型的比如在A股市场排队3年无果转投H股的锦州银行就遇到汉能薄膜发电的风波,让其上市计划夭折。去年5月,汉能薄膜发电因涉嫌市场操纵被香港证监会查处,股价重挫近47%并连续停牌。锦州银行就曾向汉能提供大额贷款。根据锦州银行的招股说明书,汉能贷款余额总计达94.61亿元,这就是大额集中贷款的风险。
再比如,2012年成都银行就向证监会递交IPO申请,但没想到的是2013年9月,成都银行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毛志刚涉嫌严重违纪接受组织调查,尽管2014年成都银行再次向证监会提交IPO招股书申请,但成都银行上市的消息目前尚未听闻,这事实上是因为与地方政府走得太近导致的。
对于城商行而言,考验不仅仅在于宏观经济的下滑引发的对资产质量的担忧,更为迫在眉睫的是互联网大潮风起云涌,除了个别城商行有所准备,在旧有体制下运转的城商行显得非常被动。P2P平台线下销售人员动辄成千上万,其经营触角已伸向偏远小县城甚至农村,说明这个潜在市场有多大,而他们的行为其实正是把城商行们架在火上烤。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