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冰竹:中小银行“大作为”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简宁 北京报道
20年前,他受命于危难之中,出任一家总资产仅200亿元、且历史遗留不良资产高达百亿元的小银行党组书记和首任行长。
20年来,他和领导班子的成员们一道儿,领导这家小银行经历了从死到生、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艰难历程。他们用责任和梦想锻造出了这家现代化上市银行——北京银行,并创造了金融业发展的一个奇迹。
在互联网金融浪潮中,他带领北京银行主动拥抱网络时代,打造“全能智慧银行”,创新推出了中国首家直销银行、首家智能“轻”网点、首家智能银行,切实打造属于自己特色的优秀品牌。
2015年5月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到位于中关村创业大街的北京银行小微金融服务网点,对其支持创业企业金融服务的工作情况进行了解,并对北京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方面所做出的大量探索和有益尝试给予了肯定,赞扬“在区域银行中,北京银行是做得最好的一家银行”。
时隔一月,北京银行设立了中关村小巨人创客中心,这是中国银行业主动设立的第一家创客中心。该中心探索了投贷联动支持创客的模式,并提供投、贷、孵一体化运营服务。
这位带领北京银行走过风雨20年的掌门人,就是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二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现任北京银行董事长的闫冰竹。
隆冬将至的北京,寒意渐浓。记者前往位于北京金融街核心区的北京银行总行,探寻北京银行的成长奇迹,并走近一向低调务实、谦虚严谨的“掌门人”闫冰竹,聆听他讲述创业创新的难忘经历,近距离感受他的领导能力、改革魄力和人格魅力。
从生死存亡到迈向市场
2015年,北京银行先后与360公司和腾讯合作,率先在移动支付、便捷信贷、渠道拓展和京医通等方面与之展开了全面且深入的合作。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标志着互联网开始跳出行业范畴,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一大新引擎,这无疑对整个经济社会都产生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聚焦到金融领域,‘互联网+金融’碰撞出了近年来迅速崛起的互联网金融,深刻影响着商业银行的格局重塑。”闫冰竹在刚刚搁笔的理论文章《“互联网+”重塑银行业未来新格局》中如是写道,此时他带领下的北京银行已经在“互联网+金融”浪潮中领先一步。
20年来,这样的事很多。有评价说,在众多中小银行中,北京银行是一面旗帜。在众多银行的“掌门人”中,闫冰竹是一个标杆。
说北京银行是一面旗帜,不仅因为它成长快、业绩好,更因为它探索了中小银行的发展模式。说闫冰竹是一个标杆,不仅是因为他拥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创新的实干精神、卓越的管理才能、精湛的专业能力,更因为他心无旁骛地耕耘于金融沃土30余年,特别是在组建和领导北京银行发展中彰显出独特的人格魅力,成为见证和推动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的标志性人物。
回首来时路,“敢为人先的北京银行从低谷中起步,从生死存亡的困境中爬起来迈向市场”。1986年,北京市诞生了第一家城市信用社,随后又有90家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萌芽。这些机动灵活、分散独立的城市信用社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有大型银行金融服务空白,促进了多元经济的蓬勃发展,但由于经营规模小、管理不规范,也蕴含着巨大的金融风险。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国务院决定组建城市合作银行,整合化解信用社时期的金融风险;也正是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闫冰竹临危受命,服从组织安排,从中国工商银行来到北京银行,参与组建工作。
1996年1月,北京城市合作银行挂牌成立,闫冰竹出任党组书记和首任行长。尽管对创业艰难有着充分准备,但对于北京银行组建之初纷繁复杂的局面,闫冰竹仍是始料不及。特别是在组建初期,人心浮动、思想混乱、队伍涣散,组建整合威胁到个别人的利益之时,多名中高层管理人员遭受恐吓、棒打、刀砍等极端报复和生命威胁。要想整合这样一支队伍,阻力和难度可想而知。
对此,闫冰竹展露出水滴石穿的韧性和沉静如水的品格。他开诚布公地说:“我不是来做官的,不想烧‘三把火’,只想扎扎实实地为员工说实话、办实事、谋实利。员工关心的每一件事,对我来说都不是小事,都是重中之重的大事。”
闫冰竹提出,要“屈身做官,直身做人”,在全行倡导做“五种人”:一要做勇敢的人;二要做老实的人;三要做聪明的人;四要做克己的人;五要做宽厚的人。“五种人”从此成为北京银行干部员工做人做事的标准,成为北京银行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为实现从城市信用社向现代化股份制银行的平稳过渡,闫冰竹带领班子的成员们坚定不移地推进体制变革,确保机构、队伍的平稳过渡和业务的稳定发展,推动北京银行成功迈出了改革发展的第一步。
但是,更为严峻的考验还在后面。北京银行的事业刚刚起步,原城市信用社时期的违法违规案件就相继暴露,初生的北京银行险些夭折在襁褓之中。
当时,正值亚洲金融危机迅速蔓延,国内金融形势严峻,原中关村城市信用社爆发了金额高达229亿元的严重违法账外经营案件,造成实际损失67亿元,把当时资产仅200多亿元的北京银行推向了生死存亡的边缘。这一案件震惊了当时的中国金融界。
为严肃查处这起案件,闫冰竹和领导班子承受了来自多方面的巨大压力,面对生死存亡的考验,闫冰竹和北京银行的员工们没有退缩。他们凭着果敢坚强的毅力和无所畏惧的勇气,维护了首都金融的稳定安全。
与此同时,案件所造成的巨额历史遗留不良资产也沉甸甸地压在闫冰竹心头。当时许多人或消极等待,或动摇离职,甚至退股,也有人提出这是历史遗留问题,应该由政府注资或进行资产剥离。
面对严峻的局面、沉重的包袱,以闫冰竹为首的领导班子明确提出:“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在加快发展中化解风险、维护稳定。”
经过长达十年的不懈努力,北京银行在没有政府注资和资产剥离的情况下,完全依靠自身积累创造的税后利润,彻底化解核销了近百亿元历史遗留不良资产。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回首创业初期的艰难,闫冰竹颇为感触地说:“很多企业白手创业,用‘平地起高楼’来形容,而北京银行可以说是在一个‘火坑’里浴火重生,经历了一家小银行从死到生、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难忘历程。风险频出的巨大压力、维护金融安全的艰辛努力,将永远铭刻在北京银行发展的里程碑上,铭刻在每一个北京银行人心中。”
面对激烈竞争拓展市场
作为一家基础薄弱的小银行,北京银行成立初期不仅面临巨额金融风险的生存困境,也必须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由于在社会知名度、客户资源、人员素质、业务基础等方面都不具备优势,且在经营领域上受到严格限制、发展环境上受到政策歧视,北京银行必须要摸索出一条特色化、差异化、市场化发展道路。
为此,闫冰竹以独到的眼光和前瞻思维为北京银行确立了“服务首都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市民百姓”的鲜明市场定位。特别是,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北京银行紧密围绕国家战略,不断开辟金融蓝海,始终引领发展潮流,探索形成了“惠民金融”、“科技金融”、“文化金融”、“绿色金融”等特色品牌。
润物无声,春华秋实。
北京银行始终以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推进民生工程,最早介入医院、教育、交通、卫生、劳动等行业。在成立之初,北京银行就独家承办了北京市居民医保结算业务,随后出资建设“北京市社会保障卡”,推进“京医通”,实现了首都市民百姓持卡就医、实时结算“一卡通”。
同时,累计发放保障性住房贷款、助学贷款、下岗再就业贷款近百亿元。崛起中的北京银行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倾情回报社会,打造了“惠民金融”品牌。
“北京银行首创了很多业务,包括服务中小企业,轻资产、重风险。服务学校、医院等行业,相关的工作更是十分繁琐,这些都需要承担较高成本和巨大风险,这也是当时同业不愿主动介入的领域。在2003年‘非典’期间,北京银行的员工们更是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到医院做业务,让医院的全体医生和病人们十分感动。”回首往事,闫冰竹真情流露。
促进科技与金融有机结合,推动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闫冰竹以前瞻性战略思维带领北京银行积极参与科技金融创新试点,开创了一个又一个“第一”。
早在中关村创新示范园区建设初期,北京银行就打出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旗帜。在2010年,融汇各方优势资源设立了中国首家服务科技创新的精品分行。目前,已累计为近8000家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贷款超过1200亿元,为50%以上在创业板上市的中关村企业和60%以上“瞪羚企业”提供服务,支持一大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为行业“小巨人”或领军企业。
早在2006年,闫冰竹就以独到视野敏锐地发现:“文化创意产业将成为首都发展的重要引擎,北京必将驶入由传统文化名城转向国际‘创意之都’的快车道。”由此,北京银行成为国内最早涉足文化创意产业的金融机构,并相继推出“版权质押第一单”,成立全国首家文化创意金融服务专营机构。
同时,在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背景下,闫冰竹带领北京银行积极担当推广低碳理念的“践行者”和绿色金融服务的“创新者”,目前,北京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超过250亿元。
数据显示,北京银行累计为首都的发展繁荣投入的资金超过3万亿元,为首都10万家中小微企业提供了金融服务。其中,北京市每4家中小微企业中就有1家是北京银行的客户,带动就业人数高达数百万。
从战略创新到引领市场
进入新世纪,北京银行迎来了创新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当时,在“非典”疫情后出任北京市市长的王岐山非常重视和关心北京银行发展,对其提出了“更名、引资、改制、上市”的殷切希望和明确要求,为北京银行指明了“市场化、股权结构多元化、区域化、资本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
2014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首访荷兰期间,与荷兰国王威廉-亚历山大共同出席中荷经贸合作论坛,亲自见证了北京银行与荷兰ING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15年10月26日,荷兰国王威廉-亚历山大访华期间,再次与习近平主席共同见证北京银行与荷兰ING集团签署谅解备忘录。
回首10年前,北京银行成功引入国际知名的荷兰ING集团和国际金融公司作为境外投资者。10年来,中外双方实现了引资、引智、引制、引技的全方位融合,被荷兰首相巴尔克嫩德誉为“中荷乃至中欧金融合作的成功典范”。
与此同时,北京银行稳步推进区域化布局,相继在天津、上海、西安、深圳、杭州、长沙、南京、济南、南昌等区域中心城市设立分行,并积极探索国际化发展,构建起覆盖十余个国际大都市,包括中国香港、荷兰在内的400余家分支机构的国际化网络,奠定了跨越式发展的坚实基础。
在启动发行上市期间,北京银行经历了半年多的紧张筹备,经受了监管部门、投资者和资本市场的重重考验,创造了股权清理最难、上市进程最快、融资效率最高、冻结资金最多等多项资本市场纪录,刷新了境内IPO多项历史纪录,成功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募集资金达150亿元,极大地提升了资本实力和发展潜力。
记忆的书简轻启,时间回到闫冰竹带领北京银行筹备上市之时。闫冰竹颇有感触地讲道:“北京银行引资上市的过程非常艰难,其间太多故事难以忘怀。时任北京市市长王岐山高瞻远瞩地在我们的材料上批示八个字:更名、引资、改制、上市。这一思路日后成为全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方向和路径,成为中小银行创新发展的经典模式。几年后,已经出任国务院副总理的王岐山,在中南海见到前往开会的我时,还连说‘冰竹,做得不错啊’,看得出他是真高兴。”
忆及2007年9月19日北京银行上市锣敲响的那一刻,闫冰竹至今仍激动不已:“我们上市团队的成员们拥抱在一起兴奋得快哭了,那是兴奋的泪水。为了这一刻,北京银行经历了刻骨铭心的过程,实现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穿越了一道又一道难关,终于登上资本市场的巅峰,这个过程让每一位经历者都终身难忘。”
轻舟跨越,往事回眸。
谈到带领北京银行一路战略创新的体会,闫冰竹深有感触地说:“在董事长这个职位上工作多年,外人看似风光无限,但背后常常要付出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作为‘一把手’,肩负着把握方向、用好人才、协调关系等重要职责,深感使命艰巨、责任重大;面对董事会上的激烈争论与交锋,深感驾驭、协调的艰难;面对股东的质询、监管的问责,深感每一天都如履薄冰、如临深渊;面对业务拓展的艰难、相关各方的反复沟通、干部的选拔任用、危机的正确应对,深感事无巨细,不敢有丝毫懈怠。”
用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我心中始终怀有一种渴望、一种激情,那就是打造中国金融业永续发展的百年老店,让北京银行成为一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秀金融企业。只要我们矢志不移、脚踏实地,沿着科学发展的道路执着前行,必将成就属于我们的辉煌。”在一次北京银行全行工作会议上,闫冰竹无限憧憬地讲出上述一番话。他心目中的北京银行,有纵横全球的宏图大略,有永续发展的理想信念,有受人尊敬的深刻内涵。
“持续完善的公司治理,为北京银行的永续发展注入制度力量”,是闫冰竹始终倡导的企业管理理念。今天的北京银行正在按照国际银行业的最佳实践标准,探索形成权责明晰、有效制衡、协调运转的法人治理结构,并将党的政治核心作用与公司治理机制完美结合起来,建立起既符合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要求,又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模式。
“人才是赢得未来竞争的最重要能动因素,一流的现代银行必须造就且依靠一支能够站在国际金融前沿、勇于开拓创新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在闫冰竹的主导下,北京银行逐步建立起以“赛马”为核心、以“育马”为基础的开放竞争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在全行形成了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的充满活力的“六能”竞争机制,实现了员工与岗位、能力与需求的最佳结合,使一大批年轻干部脱颖而出,让人才源泉充分涌流、创业激情竞相迸发。
“科技与业务的完美融合,是谋求长远发展主动权、打造长期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支柱。”闫冰竹极具前瞻性的判断以及由此推进的科技兴行战略,使北京银行科技战线具有强大的自主研发实力,是国内为数不多具有独立开发核心系统能力的商业银行,也是国内银行业中少数能够自主进行灾备中心在线切换的银行,它支撑着北京银行始终站在业务发展的最前沿。
“文化是企业永续发展的基因,对战略转型具有更持久、更深刻的穿透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北京银行战舰之所以能够不断破浪前行,就是因为全行干部员工们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有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对于企业文化,闫冰竹有着独到见解,而“战舰理论,惩恶扬善,以业绩论英雄”成为北京银行的企业文化核心。
闫冰竹进一步提出,要更加注重人文关怀,着力打造“幸福企业”,让员工有目标、有梦想、有激情、有归属感,形成更具有凝聚力、穿透力、竞争力的精神力量。
北京银行总部第16层是员工食堂,环形餐厅通透明亮,装饰简洁明快。在寸土寸金的金融街,为员工们创造这样的就餐环境,是闫冰竹心中十几年的夙愿。
“1998年,北京银行正处在最困难时期,我带队去欧洲先进银行学习,其中一站是德国。当时没有预约很难安排,幸好大巴司机特别热情,得知我们想去参观银行,他就专门找到一家。我们走进去看到楼里有一层都是员工餐厅,里面还有休息区,午餐也很好。我眼前浮现出我们那时所在的宣武区右安门的五层小楼,心里想着北京银行何时也能有自己的餐厅?2006年,当我们搬到现在这栋办公楼里时,我下决心一定要给员工们创造好的条件,于是将视野很好的楼层作为食堂,每天提供早中晚三餐,中午时上千名员工在这里就餐。” 闫冰竹如是说。
用激情拥抱美好明天
规划和思考北京银行的未来发展,是闫冰竹始终关注的首要课题。
作为“船长”,他把北京银行的发展历程归纳为三次转型:第一次转型是从成立之初分散独立的信用社向集约高效的商业银行转型,最终实现体制整合和平稳过渡。第二次转型,是进入新世纪从传统商业银行向上市银行“华丽转身”,探索形成了中小银行创新发展的经典模式。目前,他正在带领北京银行进行第三次转型,是从传统经营模式向可持续、均衡、协调发展转型,需要以更大的魄力和勇气,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秀金融企业,打造与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相适应的亮丽金融名片。
2014年以来,北京银行转型成果颇丰,从直销银行开始,到推出智能“轻”网点、智能银行等,显现出与互联网加速融合的趋势。2014年2月,北京银行与小米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为小米最重要的合作伙伴。
闫冰竹指出:“北京银行可以率先牵手小米,离不开北京银行在小米公司创始初期给予的坚定支持。”
多年以来,类似小米公司这样的科技企业从北京银行获得超千亿元的融资,而这个数字每年都在高速增长。
是年6月,在互联网金融逐渐改变客户消费习惯的潮流下,北京银行正式推出业内首家营销型网上银行——在线银行。9月,官方微信银行也同步推出。
闫冰竹谈道:“互联网金融是当前最具创新活力和增长潜力的新兴业态,也是我国深化金融改革、加快金融创新的关键领域。未来北京银行将继续加快小微金融、财富管理等特色业务、重点领域的产品创新,进一步把握未来发展方向,开展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产品创新,推动经营转型。”
2015年5月,北京银行与腾讯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创“互联网+京医通”智慧医疗崭新的服务模式。
“金融企业这一次先行一步,与IT巨头并肩站在智慧医疗和智慧城市的起跑线上。北京银行在医疗和社保方面前瞻布局抢占先机,在医疗体系的公益性投入和系统搭建具有排他性的竞争优势。”闫冰竹自豪地谈道。
站上新的起点,闫冰竹进一步提出,要将北京银行打造成一家品牌信誉卓著、价值贡献突出的银行,一家享誉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一流现代银行。
闫冰竹认为,中国缺少真正有特色、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的银行。因此,在战略转型中,北京银行必须坚持走差异化、特色化、精细化道路,继续打造“科技金融”、“文化金融”、“绿色金融”、“惠民金融”等特色品牌,成为市场的开拓者和领先者。
进入新时期,闫冰竹清晰地勾勒出北京银行的未来发展路径:坚定不移地实施品牌化发展、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经营、国际化合作、资本节约型等“四化一型”战略,着重塑造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市民百姓的特色业务品牌和拳头产品品牌,深入推进网点在全国市场的区域化布局,实现竞争差异化、收入多元化和经营管理水平的国际化,探索一条资本占用少、经济效益高、发展质量好、可持续增长的绿色发展道路,将北京银行打造成为一家标杆银行、特色银行、受人尊敬的银行。
而今,北京银行总资产突破2万亿元,年度净利润超过200亿元,人均创利超过150万元,成为中国人均创利能力最强、经营管理效率最高、资产质量最优的现代化优秀上市银行;品牌价值超过260亿元,一级资本在全球千家大银行的排名十年间跃升了400多位,现已位居第87位,被誉为中国最具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小银行。
曾经有人问闫冰竹:“您为什么起名‘冰竹’?”他微微一笑,回答说:“这个名字寄托着我父亲的期盼。他老人家希望我像一丛冬天的竹子,经得起风霜雨雪,在生活中百折不回。”
确实,闫冰竹人如其名,像一丛屹立寒冬、节节攀升的翠竹,孕育着坚毅的品格和向上的智慧。
回首艰辛创业路,闫冰竹总是谦逊地讲道:“北京银行的快速发展,首先得益于祖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我和我们这个团队都是非常幸运的,我们的人生与北京银行的事业紧密相连,与中国金融改革大业紧密相连,我们肩负着发展的使命,承载着报国的重任,这是我们一生的荣耀。”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