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银行遭遇转型困境 直销银行前景过分夸大?

作者:张夏楠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5-12-05 00:44:24

摘要:传统信贷业务息差收窄、信用风险上升,正在倒逼银行进入实质转型期。

银行遭遇转型困境 直销银行前景过分夸大?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cc)记者 张夏楠 北京报道

传统信贷业务息差收窄、信用风险上升,正在倒逼银行进入实质转型期。

在12月1日举行的穆迪—中诚信国际信用风险年会上,中诚信国际金融机构部评级总监吕寒提出了上述观点。她认为,银行资产质量出现恶化,尚没有见底,传统信贷业务的模式又受到了挑战,银行转型升级还在一个探索的过程中。

作为转型的业务尝试,互联网相关业务成为许多银行的选择。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在12月3日发布的《2015中国电子银行调查报告》显示,今年9月1日之前上线的直销银行已经有22家,测评报告所覆盖的电子银行业务也有64家。报告认为,虽然各家银行的产品各有优势,但流程和技术上均有提升空间。

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直销银行的前景有夸大嫌疑,因为其与手机银行、网银等功能基本重叠,而盈利模式目前仍处于探讨阶段,方向也还不明晰。

电子银行投入持续

在互联网相关业务的转型升级,银行的投入是看得到的。

在第十一届中国电子银行年会现场,除了银行,还有不少为其提供IT系统或硬件设备的厂商。银行纷纷提出发展互联网金融相关业务,这些厂商的业务是否也随之出现变化?

有厂商的销售人员向本报记者透露,从近两年来看,移动端的解决方案及产品一直都是翻倍增长。而随着VTM等远程设备及其它远程技术的使用,银行对于后台系统,包括带宽等的升级改造也在不断投入。

而生物验证技术也出现在多家参展厂商的宣传资料中。有厂商称,其人脸识别系统已经在超过20家银行上线运营。有销售人员解释,生物验证的使用范围包括贷、借记卡的开卡、手机银行登陆等环节,而且多是被作为现场验证之外的辅助手段。

以浙商银行为例,今年9月,该行就将人脸生物特征识别+后台人工审核结合的双重验证模式引入了直销银行远程开户中。

从今年发布的报告来看,CFCA的电子银行测评涉及64家银行,其中全国性商业银行18家,区域性商业银行46家。报告认为,2015年全国个人手机银行用户比例为32%,与去年相比增长了近14.5%,“手机银行已经进入快速扩张阶段”。

直销银行的增长同样迅速。从2013年出现第一家直销银行,2014年时,CFCA监测到的有11家,而到今年9月增至22家。报告显示,直销银行的业务仍是以理财为主,60.8%的直销银行用户是由银行的借记卡用户转化而来,线下网点仍是直销银行品牌认知的重要渠道。而在相当一部分客户眼中,直销银行最普遍的定位是一个小额资金高流动理财的“电子零钱包”。

对于电子银行及直销银行的未来发展,光大银行电子银行部总经理杨兵兵认为,现在的银行面临五大挑战,即客户的网络化、资本去中介化、业务的平台化、风险复杂化和竞争的多元化。“如果解决好了,电子银行业务将成为银行中一个支柱性的业务”,否则就不被银行所需要了。

而上海农商银行业务总监兼网络金融部总经理尚阳则认为,直销银行的“前景被过分夸大了”。他表示,除了解决弱账户开户问题,直销银行与网银、手机银行功能基本重叠;各家直销银行功能雷同;活跃客户仍以原本行客户为主;盈利模式目前在探讨,方向还不明晰。

未来,尚阳认为直销银行的发展可能会出现三种模式,或是工行模式,或是作为电子账户,或是与巨头合资引流。

转型要往哪走

连续两年对于国外典型的20家互联网银行进行研究,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常务副院长廖理认为互联网银行已经进入2.0时代。

他解释,1.0一般是指直营银行或直销银行,是指不通过传统柜台和营业网点,早期通过信件、电话、邮件、ATM,后来通过互联网或终端传送的服务;而2.0时代的新趋势则是数字银行。不仅没有营业网点、柜台,更重要的是几乎完全基于手机APP来传递银行业务。

从2003年到2014年,美国的直销银行获得飞速发展。廖理给出数字称,2003年美国直销银行总体资产、存款和贷款规模占整体银行的比例仅为1%,而到2012年时占比超过4%。与此同时,净利润占比也从2003年的1%上升到2014年的5%左右。

新型的数字银行利用手机APP就可以实现远程开户、转账等功能。其中,一些互联网银行是选择与沃尔玛、7-11等大型超市合作,通过超市收银台实现存取现金。除了少数有银行牌照外,大部分没有银行牌照的机构选择绑定一家或多家银行,由后者进行资金保管。“看上去像是一家附着在传统大银行体外的,提供创新性技术和服务、改善客户体验的外包式的公司。”

对比之下,廖理认为,国内刚刚开始直销银行的尝试,大部分还处于取消营业网点、以更高的存款利率来跟传统银行竞争的阶段。

面对新的竞争者和业务来袭,工商银行电子银行部总经理侯本旗认为,“互联网公司做金融,驱动了大型银行的变革。”

但也有人对眼下的互联网金融保持冷静。尚阳就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对比:目前P2P占整个银行金融机构贷款余额3.44‰;非银行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支付笔数和金额与银行业支付总量相比,笔数占到5.8%,金额占到0.76%;互联网理财产品规模占银行理财的4.66%。

“互联网金融机构从支付到理财、到融资,尽管发展速度比较快,但目前体量跟传统金融机构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尚阳认为,互联网金融发展到今天对银行的影响,其实在于培养了相当部分客户新的消费习惯和行为模式,但业务本身并未带来本质性的冲击。

在他看来,商业银行未来做互联网金融,就是要适应客户的消费行为习惯和行为模式,是银行业务的互联网化。

在12月3日的银行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浙商银行行长刘晓春也曾就互联网金融战略进行回应。他认为“互联网+”不是“互联网公司+”,而是要“去互联网公司化”,推动银行业务的互联网化。

就产品而言,刘晓春介绍,该行形成公司业务的“涌金资产池”、个人业务的“增金宝”、面对小企业的“小微钱铺”以及P2P资金存管业务等网络金融渠道。

不过,对于银行转型升级,在前述会议上,吕寒表示,“目前看转型升级的路径,可供选择的路径是有限的,未来在转型方面的同质化也可能会比较严重。”

面对挑战,穆迪分析师武赋赋认为,全球同业相比,中资银行的盈利能力处于良好水平,而其贷款损失准备金虽然逐渐下降,但仍属于强劲水平,对损失提供了稳固的缓冲保护。此外,由于中资银行的资金主要来自存款,流动性依然强劲。同时,以有形普通股/风险加权资产比率来衡量的资本仍属充足。这些都可以缓解银行部分压力。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