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升级背后是投资升级
程凯
双11那阵子我在《地平线》专栏里给大家谈了一下“从玩具到机器人,消费是如何升级的”?其实早在上个月底,李克强总理就部署了消费升级,要打造一个经济升级版,不仅给出了6大消费方向,还指明了3个手段。
方向都是大方向:扩大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消费,促进绿色消费,稳定住房消费,升级旅游休闲消费,提升教育文体消费,鼓励养老健康家政消费。其实,背后都隐藏着投资的升级,所以,消费升级,背后还必须有一个投资升级。
就拿扩大互联网和物联网消费举例,4G网络要更快,5G也可以上马,这是投资,给所有的东西互联上,都得加上射频器,研发投资生产更新的智能产品。我们的互联网创业大军不仅需要搞APP的,还得有搞智能设备的,国内风风火火的手机投资大战就是一例,小米现在不仅卖手机了,还卖小米盒子、小米手环、小米路由器、小米空气净化器、小米电视,甚至还有小米健康秤。我不是给小米做广告啊,但这就是互联网和物联网消费升级背后必然存在的投资升级,你不投资生产新消费品,如何消费升级?
消费方向没问题,3个手段是什么呢?就是从3个方面入手刺激消费:增加收入,让群众能消费;健全社保体系,让群众敢消费;改善消费环境,让群众愿消费。
好了,政府能做的事情,第二个没问题,健全社保体系,那的确是政策层面要做的事情,当然还可以有政府公办和民办的相结合。第三个也没有问题,改善消费环境,也的确是政府部门需要监管的事情,这些都是公共产品,本来政府就应该承担,市场自身供给不足。
那么第一点呢?要增加收入,让群众能消费。这是一个基本功,是消费升级的最根本因素,但就这一点不是政府能直接办得到的,因为政府最多只是发公务员的工资,更多的人在国企或者私企工作,拿的是企业的工资,政策如何才能直接提升劳动者的收入呢?回答当然是不能。
当然,政策操作上也有办法,比如减税,无论是降低个税水平,还是降低企业的赋税,都有可能提高老百姓的收入水平,这实际上改变的是国民收入的分配,个人多分点,政府部门和企业少收点,这样就提升了个人的消费能力,从而让消费升级成为可能。
除了税收政策的调整提高个人收入,给创新型企业降低税赋也有同样的作用,这里就是我一开始所说的,提高个人收入直接对应消费升级,降低中小企业创新型企业的税赋对应的是投资升级。你要让个人消费更多更高级的产品,就得让企业去研发去投资去生产更多更高级的产品。消费升级和投资升级,这里看起来就是一体两面的事情。
大家都在说中国的经济转型由投资转到消费很重要,但是不得不注意的事情是,所有的转变都是漫长的,在过去消费和投资严重结构失衡的情况下,财富的分配更倾向于企业,企业更倾向于继续投资,在分配环节中“多劳少得”的劳动者实际上是牺牲了当下的消费,为的是换取明天更多的收入水平,这一毛病的确到了调整的时候,现在不能再压抑我们的购买欲了,并且还要增加我们的购买力,这就是国务院常务会议也要在部署消费升级时提出要增加收入的原因。
那么好了,增加收入除了政府减税让利之外,最根本的其实还是劳动者本身的收入提高,什么叫收入本质上的提高?其实就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你单位时间内能生产更多的产品就意味着你创造了更多的财富,你的工资单就应该涨。在经济学上,你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源于你生产技术的提高,你的生产工具的提高,你的生产成品的单位产量才能提高。
最近,北大的林毅夫教授就“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的消费拉动和投资拉动的关系问题发表了一些看法,有几句话值得大家学习一下:
消费当然重要,是经济发展的目标。但要维持消费长期持续增长的前提是收入不断地提高。而要提高收入,一方面靠现有产业技术不断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交易费用需要不断地下降,就必须不断地完善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
但不论技术创新、产业升级还是基础设施的完善,都是需要依靠投资的,这就是基本面。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