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刻意寻觅经济复苏的“萍踪侠影”
本报特约评论员 马光远
随着4月份宏观数据的陆续公布,“官产学”各界又开始了新一轮关于中国经济是否复苏的猜谜游戏。其实,早在去年年底中国经济下滑最厉害的时候,朝野各界不遗余力地苦觅经济复苏的蛛丝马迹,唱多中国经济,举凡个别数据稍有“环比”的好转,便被视为中国“率先复苏”的证据,情绪之乐观,无不令欧美人士艳羡。
如果立足于宏观经济学的视野,就会发现,究竟以什么样的指标判断经济是否回暖,的确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尽管统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创建的技术指标更是包罗万象,但面对百年不遇的危机,任何统计指标都显出了其局限性。
从中国经济前4个月的表现看,尽管经济学界洋溢着一片唱多声,但就指标本身而言,不仅一些指标反复,指标之间也互相打架,不能形成印证关系。比如,4月份的指标背离的情况就非常典型:CPI和PPI不但连续三个月双双在负数区间运行,而且PPI跌幅进一步加深;进出口依然下跌24%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有增长,但用电量却在下降,这些昭示经济本身并不乐观,但另一方面,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信贷增速和经理人采购指数却在强烈地预示经济开始回暖。一面是火焰,经济在回暖,一面是海水,指标不乐观。特别是,关键指标的背离使得中国经济的真相更加扑朔迷离:
首先,用电量与投资和工业增加值背离至今没有权威的解释。按道理说,在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增加值大幅走高,GDP增长的情况下,用电量也应该同步增加,这种背离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经济回暖的证据依然不充分。用电量在短期可以视为经济复苏的指标,但用电量本身的涨跌,背后的因素的确很复杂,比如,经济结构的调整,大耗能项目的减少,但也有可能提前预示着工业产出和投资减少的趋势。
其次,中国制造业经理人采购指数(PMI)和业界真实感觉的背离,与中国PMI的编制缺陷有很大的关系:中国PMI选取的样本以大中型国有企业为主,并不反映中小企业的情况,而且,中国PMI2005年7月才正式编制,没有经历经济周期的真实验证。特别是,PMI的走势一般都呈现前高后低的特点,下半年掉头向下,也是很有可能的。因此,以PMI来简单判断经济已经回暖,可能会遗忘那些根本没有纳入样本的大量的中小企业的真实生存状况。
第三,短期乐观与结构性悲观的背离表现在,政府投资的大幅增加与民间投资不振的背离,消费的继续低迷与投资继续攀升的背离,股市、楼市的走势与实体经济的背离,改革与经济增长的背离,等等。
这些冷暖不均的现实提醒我们,对于中国经济的真实状况和未来的走势,冷静而理性的质疑,不轻言“率先”回暖,比那些一味乐观陶醉的情绪显然更有价值。应该肯定,政府前一阶段采取的刺激政策,已经发挥了一定的效应,这从一些宏观指标已经体现出来。但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经济未来的走势究竟如何,的确还不能“率先乐观”,CPI预示的通缩的危险依然存在,发电量的下降更是给未来蒙上了阴影,而企业利润的大幅下降和民间投资的不振更是成为经济复苏的极大隐患,在这种情况下,有什么理由高唱赞歌呢?
特别是,目前这种完全依靠投入的粗放型的政策模式显然具有不可持续性,政策资源是有限的,政策的效果是边际递减的。4月份信贷从3月份的1.89万亿暴降至5918亿元,说明管理层已经开始收缩政策的粗放型模式。政府支出可以创造产出,但很难产生客观的利润和吸纳足够的就业人数,甚至可能使资源流入过剩产业,使得扭曲的产业结构更加扭曲,过剩的产能更加过剩。
对于经济前景的判断,分歧并不奇怪,奇怪的是对指标打架的情况视而不见,而只对乐观数据情有独钟,看到个别指标稍有好转就大呼小叫“率先回暖”。与其刻意寻找中国经济复苏的蛛丝马迹,不如静下心来思考中国经济面临的更多的深层问题。多一份忧患,多一份隐忧,多一份理性没有什么坏处。目前要做的不是沉醉于一个季度的数据漂亮,不是刻意去寻找率先复苏的“萍踪侠影”,而是应该考虑如何启动民间投资,如何使得中小企业彻底解困,如何实现中国经济的真正转型,如何推动关键领域的改革,如何进行收入分配的改革等攸关经济转型成败的大问题。
围绕中国经济是否回暖的争议和种种迷雾,也给我们的统计部门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在浩繁的指标中,国家统计机构选择什么样的指标测试经济的体温,已经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当你的统计指标和真实世界相去甚远的时候,国家统计局的确应该放下傲慢与偏见,努力使自己统计出来的数据能够距离老百姓的心灵近一点,更近一点。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