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正文

陈鸿桥:当理想照进现实

作者:张学光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5-10-28 23:16:58

摘要:10月27日,陈鸿桥的生前好友和同事纷纷前来送他最后一程,作为大学同窗的万科总裁郁亮在悼词中写道:“鸿桥离去,中国资本市场痛失一英才……”就在4天前,身为国信证券总裁的陈鸿桥以自缢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陈鸿桥:当理想照进现实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学光 北京报道

10月27日,陈鸿桥的生前好友和同事纷纷前来送他最后一程,作为大学同窗的万科总裁郁亮在悼词中写道:“鸿桥离去,中国资本市场痛失一英才……”就在4天前,身为国信证券总裁的陈鸿桥以自缢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中国证券市场处于动荡的时间当口,陈鸿桥的非正常死亡事件难以避免地引发了外界的各种猜疑,甚至是一些关于“畏罪”的臆测。而按照其家属的解释,陈在生前因工作压力导致生活不规律,已经出现严重的抑郁症状。

金融行业的工作压力之大众所周知,身患抑郁症也并不鲜见。对于陈鸿桥而言,在深交所供职超过12年,如何让资本市场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和产业创新成为一种使命,而从2014年5月份开始,从交易所副总经理到证券公司总裁的身份转变,迫使他要花费更多的心思去维持一家7000多人的上市公司保持业绩增长。时运不济,一场证券市场的动荡下来,现实的残酷往往会让当初的理想愈加渺茫。

那些年交易所的理想

10月23日当晚,和陈鸿桥身亡的消息一起传开的是央行启动了今年以来的第二次降准降息,然而这一利好消息并没有打动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沪深两市指数随后的涨幅全部都是高开低收,缺乏信心的资金纷纷趁机获利出逃。

同样是在23日这天,证监会主席肖钢在苏州调研债券资金支持企业创新与成长情况,其在调研期间表示,要进一步总结苏州经验,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特别是对于股权投资基金在推动产业升级的做法上给予了肯定。

当A股市值超过日本,已经跃身于全球第二大市场的时候,如何将数以万亿元的银行储蓄资金通过资本市场引流到实体经济,而不是止步于二级市场的炒作,这是整个中国资本市场的症结所在。

已服务于中国资本市场20多年的陈鸿桥,在过去的10年间,则和深交所的众多同事一起,先后开设中小板和创业板,降低上市的门槛和监管束缚,更便于他们在资本市场上获得融资,以求更好地服务于中小企业与新兴产业。

“鸿桥在深交所任职的十几年间,几乎跑遍了中国市县,实地走访上千家民营企业,主导撰写了数百篇企业案例,培训了上万名企业高管,为中国创业板、中小板的顺利推行立下了汗马功劳。”郁亮在悼文中写道。

对于陈本人,深圳一家投行人士在电话中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逝者为大,他也不便于做出评价,但是对于此前网上流传的各种传言,他还是感到十分愤慨,陈个人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的贡献也是不能磨灭的。

在陈鸿桥担任深交所副总经理的12年间,深交所迎来了最好的时代,不但在上市公司数量上超越上交所,而且其上市公司的平均估值水平也远远超过上交所;过去的10年间,上证主板的上市公司业绩只增长了4倍多,而深交所的上市公司业绩却增长了将近12倍。

也正是基于过去10年探索所取得的经验,深交所更加重视如何将资本对接产业创新,而在最近的几年里,可以查阅到的陈鸿桥几次公开演讲中,内容无不聚焦于此。

在现有的制度之下,深交所对于如何对接中小企业和科技创新上,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成型的思路:一方面,在北京已经建成新三板的情况下,深交所希望能够对接区域股权交易中心,即四板市场,交易所带领着一些上市公司去四板市场上寻找并购标的;另一方面,努力推动中小金融机构上市,如一些小贷公司,通过规范它们的运营,来优化其资本池的质量。

而从深交所来说,需要做的是紧扣中小企业和新兴产业的主线,形成相对应的产品体系、研究体系、服务体系、制度体系和监管体系。

“中国经济正处在最好的时代,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创业和创新,中国经济的未来是光明的。”就在今年的5月底,身为国信证券总裁的陈鸿桥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态度还是积极乐观的,还在探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新牛市。

对于台下寄希望于能够探听一些消息股的投资者,陈鸿桥劝告他们不要总是将注意力放在二级市场的牛市,与其每天关心那几只股票的涨跌,还不如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更长期、更可持续、更有盈利空间的一级市场牛市。

眼下证券公司的现实

陈鸿桥的忠告并没有影响到二级市场上的狂欢,就在今年的5月份,一场突如其来的牛市引得每天1万多名新开户投资者涌入二级市场,而那些已进场的投资者,仅向证券公司融资额每天就达2000多亿元,场外配资更是难以统计。

北京一家曾经定位于投资一级市场的私募基金,面对这样的市场也不得不调整战略,将投资方向指向二级市场。面对本报记者时,这家基金公司的管理人也是满脸无奈,“作为私募基金的所有者,LP(有限合伙人)根本没有耐心去投资一级市场,我们也只能随行就市。”

散户和机构蜂拥而至,每天将近2万亿元的交易额,涌入到仅有的百余家券商交易通道中。此时,没有任何一家券商肯放弃这难得的获利机会,相反,除了交易佣金之外,每一家券商都在费尽心思地创新业务,通过自营、融资等业务加大杠杆,希望在最短的牛市内博得最多的收益。

在2014年5月份刚刚接手国信证券总裁的陈鸿桥,身上的担子并不轻,其前任胡继之执掌国信证券12年,将国信证券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券商打造成为行业内数一数二的大型券商,而且也已经将国信证券送到了A股上市的门口,上市当年,国信证券的总营业收入将近118亿元。

从交易所副总经理到证券公司总裁的身份转变,让陈鸿桥必须站在另外一个立场上去考虑一些利益权衡。

当年任交易所副总经理时,陈鸿桥在台上讲的是如何借助创业板实现资金活水流向实体经济,推动产业创新的问题,台下,投资者更关心的问题则是创业板如何解决业绩变脸和财务造假的问题。

这是一个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站在交易所的角度,他们希望投行能够在现有的上市门槛条件下扶持更多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然而站在投行甚至是保荐代表人的角度,他们耗费三到五年的时间扶持一家公司上市,企业的规模意味着融资额度,融资额度又决定着团队的保荐费和承销费收入,那么自然是企业的规模越大越好,即便是不大,就是做业绩也要做大。

正如广东一家上市公司董秘给记者所举的例子,他认识的一家中小板公司在上市前计划的融资需求大约只有几亿元,但是投行给出的建议则是20亿元,最后双方折中,公司上市募集资金额度为10亿元,然后再按照这个募集资金的额度去调整公司上市前的业绩。

“做”出来的业绩在上市后难以为继,业绩变脸和财务造假露出马脚自然不可避免,这些问题也让深交所在2012年创业板指数大跌时备受舆论压力;当两年后陈鸿桥执掌一家证券公司时,从裁判员到运动员,他更能体会这其中的无奈。

在证券行业业内人士看来,正是因为发行体制束缚和证券公司的利益牵扯,在推高了一级市场的获利空间同时,也使得几十万亿元规模的A股二级市场成为一个零和博弈,牛短熊长成为必然。

在陈鸿桥赴任国信证券的这一年半当中,北京的新三板企业挂牌数量已经超越了沪深两市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所有上市公司的数量,成为了名符其实的“创业板”;而他身边的同仁越来越多地选择走出证券公司的桎梏,当初执掌华泰联合证券总裁的盛希泰早就转身于天使投资。

而陈鸿桥在这个时候选择轻生,除了留给外界一堆难解的谜团,更给当下正处在进一步改革前最为困顿的中国资本市场增添了一丝悲凉。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