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走中亚:锁定地缘、日元和资源
10月23日至27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出访蒙古和中亚五国,继续其“俯瞰地球仪外交”。这是安倍任内第二次访问蒙古,却是9年多来日本首相首次访问全部中亚五国,因此,安倍中亚行格外引人注目。安倍此行动机既不复杂也不保密,概括而言就是锁定三大目标:地缘平衡、日元增收和资源保有。
安倍行前对媒体说:“蒙古国和中亚国家位于亚洲中心位置,是东西方结合点,具有地缘政治重要意义,对于‘俯瞰地球仪外交’来说非常重要。迄今为止,这些国家在经济上都依赖自然资源出口,但是如今正努力建设具有高附加值的经济,希望建设高品质的基础设施。”这番讲话,表明他此行追求地缘政治目标,利用本国制造业和管理优势向中亚推销大额度项目订单,并寻求能源保障合作。
实现地缘政治平衡应该是安倍中亚行的头号诉求,因为这不仅体现日本作为经济和政治大国的存在,还要在大国地区博弈中谋得一席之地,特别是要冲淡中国正在迅速增加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日本很清楚中亚作为“世界岛”欧亚大陆腹地的要冲位置,能将影响力投射到位,不仅决定日本是否属于欧亚大国,还证明它是否属于世界大国,包括一直向往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地位。
过去9年多,日本政府频繁更替,所有执政者都忙于为政权生存而挣扎,无暇无力通盘谋划全球外交,包括中亚外交,用日本媒体的话说,“只有小泉、安倍这种长期政权才能顾及。”安倍在前任冷落中亚9年多后赶来,也从侧面说明,他已无政权存亡之近忧,可以放心“俯瞰地球仪”,放手落实其外交一盘棋。
安倍执政以来,日本外交重点优先放在大国关系以及地缘较近的东北亚、东南亚和南亚等区域,以及头号能源供应地中东。尽管日本也在非洲对中国实施“跟跑外交”式的战略干扰,但中亚的确被疏忽已久,而中国在中亚的全方位拓展已风生水起。中国成功与俄罗斯及中亚四国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并逐步扩大阵营,而且将该机制的单纯安全合作朝全面合作层面提升;中国以中亚为陆地桥头堡大力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并与中亚国家参与的欧亚经济联盟启动战略对接;中国主导的亚投行,除永久中立国土库曼斯坦外,其他中亚四国都成为创世会员国。所有这些进展都给日本带来明显的滞后感和无力感,日本既然不甘心成为世界二流甚至是欧亚二流国家,就必须在中亚打补丁,消灭外交盲点。
安倍一路政治话题的中心基本有三个,一是民主化进程,日本表示将继续提供道义乃至资金支持,帮助中亚地区在深化民主宪政道路上取得进步,显示安倍试图用价值观外交与中国进行差异化竞争;其二是联合国改革,乌兹别克总统克里莫夫在会见安倍时公开表态支持日本加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其三是抹黑中国,安倍针对中国所谓“单方面”或“改变现状”的抨击,在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得到积极回应和附和,预示着日本在中亚并非没有地缘博弈空间。安倍此行还意味着激活“日本与中亚对话”机制,并侧重该机制在运输和物流等领域促进合作,也表明日本针对中国的“跟跑外交”策略已在中亚拉开帷幕。
今年5月,为了与中国主导的亚投行打擂台,安倍政府极力唱衰这个全新融资平台,同时宣布未来5年投资1100亿美元用于亚洲基建援助,额度比亚投行注资额还要高,可谓财大气粗。很显然,对于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中亚国家当然会满心欢喜地期待新财神降临。受前苏联计划经济的影响,中亚国家不仅基础设施非常落后薄弱,甚至不能在单个国家独立形成完整的闭环和体系,资金缺口高达数千亿美元。
然而,也许财力有所不逮,也许是虚与委蛇,安倍中亚五国行一圈,撒出去的善款相当有限。初步统计,日本与五国签署一批政府援助项目(ODA),涵盖电力、医疗、农业、能源、交通干道、机场设备,总额不足500亿日元。公开报道显示,日本实质性基建援助并不多,可见出去撒钱并非安倍此行主要经济目的,在庞大中亚基建市场夺取蛋糕,为本国经济加分,才是真实动机所在。安倍随行者包括公司、银行、设备生产商和大学等50个单位的负责人,如日挥、三菱商事、三菱重工等,意图在中亚五国拿到2亿日元大单,包括出口天然气管线等成套设备。
《日本经济新闻》披露,安倍政府提出目标设定,到2020年,将日本企业中标的基础设施订单额由2010年的10万亿日元提高两倍,约达30万亿日元,而安倍更是亲自充当推销员。日媒认为,中国已成为中亚五国最大贸易伙伴,借助亚投行等平台,中国今后将进一步获得地区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订单,因此,安倍希望通过“首脑推销”挽回影响和市场份额。而且,安倍所谓地区国家正在建设“高附加值经济,希望建设高品质基础设施”的言论,既有影射和贬低“中国制造”之意,也在明显美化“日本制造”的品质。当然,他也难得一见地正面评价“一带一路”倡议,称其“正在中亚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预计近期日本在中亚将拿下的订单大致包括:价值5000亿日元的土库曼甲烷石化产品成套设备;一万亿日元规模的纯净天然气输送管线成套设备;乌兹别克化肥厂工程和公交、货车制造项目及合同额不详的哈萨克核电厂等。
日本不仅指望从中亚国家赚取大笔日元,而且非常重视该地区的丰富矿产资源。中亚被形容为“第二个中东”,石油探明储量43.31亿吨,约占全球探明储量的11%;天然气探明储量20.96万亿立方米,约占全球探明储量的11.3%。日本资源贫乏,中亚自然是其油气资源重要潜在供应地之一。上世纪90年代起,三菱公司就开始可行性研究,系统分析从土库曼修建穿越哈萨克和中国塔里木盆地,总长7000多公里的管线方案。日本政府对此也持积极态度,并支持本国企业投入中亚油气资源开发。尽管目前日本油气进口依然以中东为主,但中亚作为富含油气地区,一直让日本朝野念念不忘。此次安倍之行,在低油价背景下,日本企业利用技术和设备优势,侧重投入高附加值的天然气石化产品,即是一种理性投资。
中亚五国还是主要的金属矿和稀有矿基地,品种丰富、储量庞大,品质上乘。哈萨克、塔吉克和乌兹别克的铀、钨、锰、金、银、铜等矿存储和生产都居世界前列,对于工业强大并且正致力于重振制造业的日本而言,中亚矿产资源特别是铀矿颇受重视,而哈萨克一国的铀矿产量就占全球35%,且独家保持增长势头。早在10年前,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访问哈萨克时双方就讨论了铀矿合作,日本住友和关西电力两家企业与哈方达成协议,共同开发每年可开采1000吨铀的铀矿,并联手进行核燃料加工。次年,日本还和乌兹别克签署铀开发合作协议。日本全国拥有近60座核电站,发电量可满足全国需求30%,铀则是日本核电的最主要燃料,每年消耗8400多吨。目前,世界铀矿供不应求,每年产量约4万吨,总需求却达6.5万吨。日本计划2020年扩大核电规模,使其比例达到40%,因此,对铀需求日益扩大,也必然水涨船高地促使其越加倚重中亚地区。
(作者为博联社总裁、著名国际问题学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