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华融赴港IPO在即 不良资产证券化有望重启 不良贷飙升乐了坏账银行

作者:张夏楠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5-10-16 23:24:16

摘要:除了传统的资产管理公司,眼下,不良资产证券化正作为新的处置渠道受到热议。虽然这项业务被叫停已近十年,但近期监管层的几次表态又让机构对此业务的重启充满了信心。

华融赴港IPO在即 不良资产证券化有望重启 不良贷飙升乐了坏账银行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夏楠 北京报道

不断攀升的银行业不良资产为众多机构提供了市场机会。

继中国信达赴港上市后,10月15日,国内四大“坏账银行”之一的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华融)也宣布了港交所上市计划。此次IPO规模约为174.8亿-195.5亿港元。中国华融称,所得款项的60%将用于发展不良资产经营业务。

除了传统的资产管理公司,眼下,不良资产证券化正作为新的处置渠道受到热议。虽然这项业务被叫停已近十年,但近期监管层的几次表态又让机构对此业务的重启充满了信心。

拼抢坏账市场

银行业不良资产正呈现出不断增长的势头。截至二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为1.8万亿元,其中,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到1.09万亿元,同比增长57.24%。同时,关注类贷款基数也持续走高,余额已达2.5万亿元,同比增长61%。关注类贷款如果继续向逾期、坏账迁移,必将带来更大压力。

处置和消化这些不良资产已经对银行的利润造成了明显挤压,但对资产管理公司却意味着巨大的机会。

总资产超过7345亿元的中国华融是国内资产规模最大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其披露的数据表明,从2012年至今,集团资产规模、收入、利润、股东权益等指标均呈现逐年增长。截至今年6月30日,集团净利润超98亿元,平均年化股权回报率达到22.2%。

在不良资产经营、金融服务以及资产管理和投资三大主营业务中,2014年,不良资产经营占到收入总额的56.1%,税前利润占到公司利润总额的55.7%。

中国华融在一份《答记者问》中表示,预计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总额还将继续上升,此将为公司收购处置类不良资产经营业务提供稳定的不良资产供给。同时,经济增长放缓时,“去杠杆”和“盘活存量”的需求也给公司收购重组类不良资产经营业务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在港交所上市的中国信达2015年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其实现归属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8.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7.7%。

在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批量处置领域,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优势明显。由财政部和银监会2012年联合下发的《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管理办法》(财金[2012]6号)规定,金融企业批量转让不良资产(10户/项以上)只能定向转让给资产管理公司。

一不愿透露姓名的银行投行业务人士认为,这一规定事实上不利于充分实现资产价值,不利于快速压降不良,也不利于拓宽投资者范围。

“资产管理公司受人手不够影响,在部分地区开始选择性收包,流标现象有所增加。”该人士表示。

在多重因素之下,从2008年后被暂停的不良资产证券化开始被提上讨论,其中最为有力的是监管层的几次表态。

今年5月,央行副行长潘功胜在国新办举行的政策例行吹风会上明确提道,不良贷款的资产证券化已进入国务院常务会议的讨论,下一步要“在总结前期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以及在严格防控风险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开展不良资产的证券化工作”。

6月,银监会副主席周慕冰也在2015陆家嘴论坛上提道,要进一步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信贷资产流转业务;积极采用市场化手段,多渠道、批量化处置不良资产,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为新增贷款腾出空间。

对于高层的集中表态,有市场人士这样评价,如果上一轮不良资产证券化启动是为了提高流动性,这次重启的动机直指“化解指标”。

证券化仍存挑战

所谓不良资产证券化,其基础资产是已经逾期的贷款,资产池现金流主要来源于回收款。与正常类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相比,风险要素更多,因而会要求有超额的贷款抵押和流动性支持。

在2006年到2008年期间,曾有过4单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发行金额总计约134亿元,发起人包括信达、东方和建设银行。4个项目均提前完成优先级的兑付。

不良资产证券化与传统的不良处置有什么区别?

中诚信国际结构融资部总经理李燕在10月15日举办的“不良资产证券化研讨会”上表示,传统处置渠道有四种:清收、重组、核销和转让。其中清收最为常用,包括直接催收、诉讼追偿、委托清收以及破产清偿等,但程序复杂、成本高;重组包括以不良债权置换企业股权或实物资产、成立项目公司等,回收率较高,但缺乏足够的政策和法律支持;核销的条件相对严格,会降低银行利润率;转让的处置效率高,投资人范围有限,缺乏统一的登记转让平台。

与上述方式相比,李燕认为,资产证券化可以实现不良资产的批量处理,效率高;而且证券化后产品标准化,流动性也提高了,但缺点在于程序复杂,税费高。

证券化业务之所以被暂停,源于2008年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那么,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后会否成为“次贷”?

前述银行人士认为:“次贷是不合格的证券化资产,借款人存在较高的违约风险。而不良资产证券化是正常的证券化产品,虽然基础资产质量不高,但有合理的定价估值,交易结构简单,产品设计层次单一,后续处置可以产生稳定的现金流,确保投资者的本息清偿。因此两者并不相同。”

不过,李燕认为,国内还没有专门的资产证券化法律或法规,批量转让也受限制,资产评估机构水平不一,现金流不易预测,不良贷款估值难度大等,这些风险不可忽视。

而从银行的角度来看,“确定可以收回的资产可以清收不用证券化,确定收不回的可以核销不宜拿来证券化。因此选择可疑类资产可能比较合适。但是‘可疑类’在划定时主观判断的因素也很多,怎样以相对客观的标准来落实?资产应该打多少折才合适?如果银行作为发起机构,还要兼任后续的资产处置和现金回收,势必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上述银行人士看来,问题也有很多。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