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大选:没有悬念却有无数可能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薇 北京报道
“东北线信号系统出现故障,将导致地铁服务出现延误,乘客的行程或将延误20分钟。”9月8日8点48分已经在地铁站台上焦急等待了40多分钟的乘客们终于在手机上看到了新加坡地铁公司(SMRT)在其官网上发布的消息。
这已经是SMRT今年以来第56次出现故障。
自1963年从英国独立,1965年脱离马来西亚,新加坡在其“国父”李光耀所创建的人民行动党的带领下从一个满目疮痍的东南亚“城邦之国”变身为全球最成功的经济体之一,也成为了世人眼中的经济奇迹。
然而,伴随着李光耀的辞世,他一手所打造的新加坡模式却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外来移民的大量涌入,公共基础设施的不堪重负、贫富差距加大、经济增长下降等问题都在“挥霍”着李光耀留给人民行动党的政治资本。
“地铁列车多次出现故障,政府一直都没有寻找到更好的对策。他们究竟在做什么?”由于新加坡政府对于舆论的严格控制,一名乘客在向媒体表达了不满之后并没有留下自己的姓名。
虽然这名乘客此刻并不愿公开他的立场,然而在72小时后,他或许将寻找到一个更好的抒发愤懑的机会。
9月11日,新加坡将举行全国大选。此次大选不仅是李光耀逝世后,执政党人民行动党首次面对新加坡民众的信任投票,也是该党执掌新加坡政权50年来第一次在全部29个选区89个议席均遭遇到了反对党的挑战。
是沿袭传统,还是改变历史,新加坡民众将给出自己的选择。
由模本到病例
一次地铁故障当然并不会危及人民行动党的执政地位,但是地铁事故频发的背后却是新加坡模式遇到“瓶颈”的现实。新加坡模式基于三个基点:吸引外资,通过人口稳步增长推动经济扩张,以及威权式的“家长制”。正是在这样的模式管理下,新加坡从“第三世界”跃入“第一世界”。过去1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新加坡经济一直保持着平均5%至7%增长幅度。他不仅成为了一个全球瞩目的金融中心,还成为了亚洲最大的外汇和大宗商品交易中心。
新加坡模式也一度成为了亚洲各国竞相学习的模本。然而,随着新加坡迎来独立50周年,这种模式却逐渐地显露出一些疲态抑或是病态。
为了引入投资,新加坡一直以低税收作为“诱惑”,但是却引发了另一个更加严重的问题——收入不平等加剧。据提供全球超级富豪信息的咨询机构Wealth-x估计,在新加坡大约每100万人中,就有255人的资产达到或超过3000万美元,超过平均水平的8倍。然而,与此同时,新加坡却有10%至14%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新加坡的贫困线标准是一个四口之家月收入在1250新元(约950美元)或以下。
2014年新加坡基尼系数上升至0.478%,在全球发达国家中排名第二。基尼系数在0至1之间,越接近1表示社会分配越不平等,按照一般规律,通常0.4被视作是社会贫富差距的警戒线。2012年,美国民调机构“盖洛普”就“幸福感”对世界上148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调查,结果出乎意料,新加坡垫底成为了“最不快乐的国家”。
幸福感的缺失和生活成本的巨大压力,又导致了新加坡的低生育率,而为了弥补劳动力不足,新加坡政府不得不引入移民政策,但是随着广大外来人口的进入,不仅其基础设施不堪重负,还在新加坡民众与移民之间引发了族群对立等社会问题。曾经被外来投资者视为“投资天堂”的新加坡正在逐渐失去他的魅力。
8月27日,就在宣布解散内阁的当天,新加坡政府降低了今年的经济增长预期,从之前的2%-4%下调至2%-2.5%。
快速的经济增长曾是李光耀以及人民行动党将新加坡这个由不同族群、不同种族构成的国家最终团结在一起的“精神纽带”,然而伴随着这个“精神纽带”的松懈人民行动党的威信也开始“松动”。
道路选择
9月1日不仅是此次新加坡大选的提名日,更是人民行动党备受煎熬的一天。在这一天,这个曾经独步新加坡政坛50年之久的执政党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站在它对立面的不仅有曾经的老对手——工党,还有民主党、国民团结党等共9个反对党。除了反对党数量突破历史纪录外,反对党还将第一次在全国29个选区——包括外界视作是人民行动党大本营的新加坡现任总理李显龙所在的集选区——向人民行动党发起全面挑战。
为了让自己的这次挑战更有威胁,避免在同一选区出现三方或是多方对决的局面,9个反对党领导人在提名日到来前就已经做出了联盟表态。其中作为现任议会中唯一拥有席位的反对党——工党将承担主要的“作战”任务。
由于新加坡大选采取全额连记法,因此在大多数选区中都拥有过半支持率的人民行动党将会毫无悬念地获得议会的多数席位,赢得此次选举。对于一场结果已定的选举而言,包括工党在内的反对党他们所要实现的目标就是——发声以及发出更大的声音。因此“建设平衡国会”、为政府提供“杂音”也就成为了反对党的共同诉求。
在此次大选中,工党将在10个选区向28个议会席位发起冲击。而这28个席位的确定却蕴含着一个更深谋远虑的政治考量。相较于2011年大选,此次大选新增了2个议会席位,总共89席,28个议会席位恰恰比阻挠修宪所需要的三分之一席位少两席。这将给选民带来极大的心理安抚作用,既表明了工党在当前形势下无意取代人民行动党的执政党地位,给现有政策带来不确定性,也凸显了工党一再强调的只作为执政党监督者的角色。这样既可以从人民行动党的支持者中分化出那些希望该党有所改进的选民,又可以争取到另一部分希望看到新加坡实现两党制的年轻选民。从而进一步扩大工党的得票率。
即使工党最终只在这参选的28个席位中拿下过半席位都将是一次巨大的胜利。虽然在国会整体席位上依然居于劣势,但是却具有风向标意义。在此前2011年选举中,工党所获得的4个议席已经被视作是新加坡政治制度的“分水岭”,如果此次“地盘”再次扩大,将有可能为新加坡政治走向两党制铺平路基。
“新加坡能有过去50年来的成就是因为我们团结一致,全民一心。”9月8日李显龙在为大选而举行的群众集会上表示。然而,为了新加坡能走向下一个更好的10年,更好的50年,新加坡领导人也许更应该聆听一些不同的声音。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此次新加坡大选虽然并没有悬念,但是却为新加坡的未来留下了无限可能。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