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构建绿色金融,成立专业委员会 上市公司或强制披露环境信息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马维辉 成都报道
中国人民银行正在联手环保部推进绿色金融体系建设。
7月19日,在2015中国环保产业高峰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央行已将绿色金融列为“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成立了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发布了国内首份《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报告。“十三五”期间,该报告的大部分内容都有望落地。
据悉,央行目前正在起草面对银行间市场投资者的绿色金融债的指导性意见,不久就会向全社会公布;明年开始,我国也将启动全国性的碳交易市场;未来,企业或许还要强制性购买生态环境责任险,以保证发生环境事故后能够及时赔付。
不过,最重要的还是环境信息披露和透明化。马骏表示,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特别建议在《证券法》修改稿中增加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环境信息的条款。
绿色信贷打头阵
央行与环保部关于绿色金融的合作,其实很早就开始了。
环保部政策法规司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早在1995年,国家环保局对“十五小企业”实行取缔、关闭或停产,执法力度很大,导致部分银行出现信贷损失,有的甚至达50亿元之多。从那时起,央行就逐步与环保部门建立起信息共享机制,以此避免因为环保问题引发的信贷风险。2007年,环保总局、央行、银监会还联手发布了《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
近两年来,环保执法力度加大,又出现了一些企业因为污染治理被关停而导致信贷资金无法收回的情况。于是,很多银行主动找到环保部,希望加强沟通,由环保部提供一些重要的环境违法信息。
2014年,央行征信中心与环保部政策法规司签署了信息采集合作文件,由环保部提供环境信用信息给央行,纳入其征信系统并在全国范围内共享。此外,中国工商银行由于其业务量较大,央行的环境信息无法满足全部要求,所以希望单独与环保部建立沟通机制,从而获取更加全面的环境信用信息,目前双方正在洽谈合作。
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副行长边志良也向本报记者证实,在央行征信中心里,储存着几千万企业的环境信用信息。他们与环保部门有信息共享机制,如果企业有不良环境信用记录,银行在放贷方面就会更加谨慎。
马骏表示,在绿色信贷方面,将由直接对绿色产业进行补贴,改为对绿色贷款进行贴息,这样一来,财政资金撬动民间资本的力量将会大大提升,目前各方面都对此持支持态度。
构建绿色金融体系
去年,央行牵头成立了绿色金融工作小组,初始团队是20多人,后来逐渐发展到40多人,其中包括央行、财政部、银监会以及很多环保业内的专家。今年4月,该小组发布了首份《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报告,提出了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框架性设想和14条的具体建议,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政府为绿色贷款提供担保、碳交易、绿色保险、绿色基金,以及金融机构的环境法律责任等。
以绿色债券为例,国际上发展非常快,去年全球绿色债券的规模达到了360亿美元,比前年增加了200%。它的好处有两个,一是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二是解决期限错配问题。中国的银行负债端平均期限只有6个月,如果支持中长期的绿色贷款,银行就会面临很大的期限错配风险。而如果允许银行发行5-10年期的绿色债券,就会明显降低期限错配的风险,解决了长期信贷投放能力。如果能够再配合政策方面的支持,例如对绿色债券免税,就可以大大降低绿色融资的成本。
还有强制性绿色保险制度,也叫生态环境责任险。通过这种强制性的保险制度,一方面能够抑制部分污染性投资冲动,另一方面出了事故后能够保证及时赔付。同时,有了第三方的监督,还可以降低污染事件发生的概率。马骏表示,目前强制性绿色保险制度的试点已经在山东等地开展了。
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目标是提高绿色项目的投资回报率。马骏表示,未来5年,中国每年至少需要绿色投资2万亿元,而政府的财政预算只能拿出3000亿元,其余的则需要通过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来激励民间资本投入到绿色行业中来。
环境信息披露是重点
在14条建议中,最后一条是关于强制性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环境信息的建议。对此,马骏表示,经济绿色化不光是政府的责任,同样也是对企业和消费者的要求,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环境信息的披露和透明。只有信息透明了,企业才会有足够的动力,消费者也才有足够的信息去支持那些绿色产业。
前述环保部政策法规司人士也向本报记者表示,他们在江苏调研时曾发现,有的企业并不害怕环保罚款,但是一旦环境违法信息被公开,企业就害怕了。因为这些信息是与信贷联系在一起的,一家企业被环保部门列入排污黑名单后,银行立刻就不向其提供贷款了。
目前,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已经向《证券法》修法小组提交了书面意见,建议在《证券法》修改稿中增加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环境信息的条款。首先要建立披露的标准,可以从部分行业先启动,然后再逐步扩大到其他行业。
除了环境信息披露,马骏还建议,可以由一些公益组织或者专业机构,发布一些绿色指数,形成激励机制。这样既可以对绿色企业进行认可,又可以对污染企业进行督促。据了解,目前中证指数有限公司正在研究推出绿色指数。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