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产业正文

中远中海成立合资公司,从局部业务合并开始 央企整合现新思路

作者:王潇雨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5-05-22 22:01:00

摘要: 资本市场对于大型国企合并的预期热情持续高涨,其中最受关注的是中国最大的两家航运企业中国海运集团公司(下称中海)和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下称中远)。在中国最大的两家轨道交通制造商在政府推动下走上合并道路之时,这两家境况不好的航运企业一直被视为下一批可能被整合的目标。

中远中海成立合资公司,从局部业务合并开始 央企整合现新思路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潇雨 北京报道


    资本市场对于大型国企合并的预期热情持续高涨,其中最受关注的是中国最大的两家航运企业中国海运集团公司(下称中海)和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下称中远)。在中国最大的两家轨道交通制造商在政府推动下走上合并道路之时,这两家境况不好的航运企业一直被视为下一批可能被整合的目标。
    然而忽然发生的变化使得两家企业的关系变得更加微妙,合并似乎并不是唯一的选项,局部业务的整合成为改善两家企业困境的一种新尝试。
中国矿运诞生
    5月20日晚,中远旗下的中国远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远洋)与中海旗下的中海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海发展)双双发布公告,宣布中国远洋旗下全资子公司中远散货运输(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远散货)与中海发展签署了《合资协议》,双方将在新加坡共同投资一家合资公司,新公司被命名为中国矿运有限公司(下称中国矿运)。
    据中远相关人士21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公司专营铁矿石海上运输和相关干散货业务,注册资金3.3亿美元。其中中远散货持股51%,中海发展持有49%股份。
    在公告的前一天即5月19日,随中国政府高层代表团出访巴西的中远及中海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便在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巴西总统罗塞夫的见证下与巴西矿业巨头淡水河谷(Vale of Brazil)签订船舶收购协议。根据协议安排,中国矿运公司将收购4条淡水河谷的超大型矿砂船。此次交易额度达4.45亿美元,中国矿运将以自有资金和银行借款支付购船协议项下的应付价款,预计交船期为2015年6月2日。
    这一交易源于中远和淡水河谷在干散货运输方面早已经达成合作。去年9月中国远洋发布公告称,淡水河谷将为中远散货运输公司提供25年矿石运输合同,中远散货运输公司将相应为淡水河谷定制10艘大型矿砂船并收购淡水河谷所拥有的4艘40万吨大型矿砂船。 
    此次中远将该协议所涉资产及合同注入新的合资公司,从而实现了中国最大的两个航运企业在干散货业务上的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中远与中海此次合作也早已经有相关协议作为铺垫。
    去年2月,双方在北京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当时双方高层的说法,这是“为了共同应对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和全球航运竞争格局调整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本着“着眼长远、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在业务发展和项目投资方面优先考虑将对方作为合作伙伴。通过建立战略联盟、开展合资合作、协调资源配置、互为供应服务商、共同开发客户、开拓新兴市场等方式,在航运、码头、物流、船舶修造等领域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资源共享的发展机制。
    中远方面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合资公司的成立正是此前协议的具体推进,也是整合资源并提升效率,从而应对航运业艰难时期的举措。”但对于外界将合作乃至合资公司解读为合并的前奏,该人士并不认同,“对于商业合作不能过度解读,首要目标是应对目前航运业的局势。”
合并还是合作
    “如果要说央企整合,最期待的是资本市场,但对企业本身来说整合对于改善现状有多大的作用很难说,”一位接近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下称国资委)的研究机构人士20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不能看到南北车整合了,就认为其他的整合顺理成章,实际上这里面综合考虑的诸多因素外界并不知道,不只是简单冠以行政命令强制啮合。”
    自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宣布合并之后,相关股票价格一路飙升,因此外界对于下一个合并概念持有相当的期待。
    一时间公开媒体报道中,“有可能合并”的央企涉及到了包括能源、通信、航运以及重工等几乎全部的命脉行业。
    “事实上,就航运业而言目前主要的问题是行业整体趋势不景气,运力过剩以及运价长期低迷,”一位航运业分析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但这些问题并非简单把航运企业啮合起来就可以解决,目前航运企业主要的问题是资源配置和效率的问题,而不是规模问题。”
    从全球航运企业的整体走向便可以看出端倪,同样是处在目前的行业环境之下,丹麦航运巨头马士基公司在第一季度货运量下降,并且航运收入下降的情况下,仍然实现了7.14亿美元的盈利,成为公司有史以来最好的第一季度业绩。
    国资委不久前在《国资报告》中专门发文对“央企合并潮”进行了解读,其中专门提到“兼并重组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因其过快、盲目带来了很多风险,留下了很多隐患”、“有的央企此前过度扩张,曾一度登上世界500强,但很快,在行业整体下滑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企业急转直下,资金链断裂,濒临破产。负责人留下烂摊子,继任者必须采取收缩战术,而由于短时间内很难看到显著效果,继任者往往是吃力不讨好。”
    “简单的啮合已经不是主流思路,更倾向于一些渐进式的方式,比如通过局部业务整合的效果来判断下一步的做法,这比简单的‘一锅烩’更为科学,”前述接近国资委的人士对记者表示,“当然并不是说不会再有重组,但至少目前看来央企梳理的方式是在发生变化的。”
    《国资报告》中也提道,2010年以来,央企通过并购重组实现对外扩张的发展模式趋于理性,从做大到做优做强的思路转变,使得剥离重组、产权置换等减法重组模式越来越重要。
    今年二季度以来,关于中远和中海乃至四大央企航运企业将重组的传言至今仍在产生巨大影响,尽管两家公司发公告予以否认,但诸如此次合资公司仍被认为是重组的前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