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核心企业的“英雄之见” 供应链金融PK战
摘要:原本是银行创新业务的供应链金融,遇到了互联网,链条上核心企业的角色随即发生转变。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夏楠 北京报道
原本是银行创新业务的供应链金融,遇到了互联网,链条上核心企业的角色随即发生转变。
在去年9月与中信、平安等银行签订供应链金融合作之后,海尔集团在去年12月上线了互联网金融平台海融易,为产业链上的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海尔互联网金融的相关人士在5月18日向《华夏时报》记者回应表示,与银行更多的还是合作,“在一个良性的业务之下,大家共同寻找各自的发展道路。”
企业转身抢市场?
在近期召开的“2015年度中国供应链金融高峰论坛”上,海尔互联网金融市场总监雷鸣表示,海尔供应链金融的业务是想针对海尔生态系统中的小微企业,如县乡一级大概3.3万多家的代理商、海尔大众物流网络中的9万多普通车主,希望能够给这些最末梢的血管供血。
雷鸣随后向本报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自去年12月上线至今,海融易交易规模达到4亿,单笔融资额度在100万左右,而投资人平均投资基本是3万-4万元,他表示,“投资人群比较多样化”。
与此同时,海尔项目依然是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标杆案例。中信银行和平安银行也都在为海尔旗下日日顺电子商务平台上3万余家经销商提供贷款,而基础和核心正是海尔所掌握的交易数据。
中信银行相关人士表示,海尔可以提供经销商近三年或者更长时间的经营信息,包括经营年限、订单情况、订单生产情况、物流等。银行依此进行筛选后,再对符合条件的经销商进行线下的额度预审批。当其遇到融资需求时,线上系统就可以迅速放款。
平安银行北京分行网络金融部副总经理王越国解释说,在日日顺平台上,海尔经销商下单、排产、排期、存货、应收款、回款等形成了闭环。平安银行的橙E网与日日顺对接后,经销商的信息就是透明的。基于这些信息提供的融资,“目前已经做到200多家,还在大规模普及”。
当然,中信与平安的模式中对接企业远不止海尔一家。
对于银行合作业务与海融易业务的区别,雷鸣回应表示,“银行更多是为海尔集团授信,通过日日顺平台来为经销商融资,而且倾向于大体量的供应商;海融易的授信是为了满足供应商快速融资需求,审核时间短,高效灵活,能更好地服务中小供应商。”他表示,双方的业务互补,更多的是合作。
就具体业务而言,包含了面向经销商的企业金融、面向供应商的供应链金融、面向产业创业人员的创业金融以及面向终端用户的个人金融。
有要求匿名的银行业务人士表示,核心企业想尝试供应链金融业务很正常,从日本等国外经验来看也是如此。“如果我是海尔,我也愿意有这样的平台试试自己的能力,去引导资金。”他表示,这对银行业务肯定是有冲击。但他认为其中也有度的问题,“并不是说谁能做谁不能做,只是目前来看银行更擅长、更专业。”该人士表示,银行和核心企业都在彼此融合、靠近,最终要看谁把自己整合得更好,谁就能胜出。双方过招,最后留下的一定会更强大。
供应链为何受捧?
像海尔这样的产业链核心企业转身做金融已经不少见。
从事煤炭供应链管理、大宗商品贸易的中瑞控股也在去年上线专注大宗商品供应链业务的平台中瑞财富。CEO张巍薇向本报记者回应认为,像海尔这样的公司进入可以把更多的金融机会挖掘出来,这个现象非常好。
“做供应链金融的行业属性非常明显,有人做大宗商品,有人做家电,还有医药和商超的,只有懂才能做,跨行业非常难。”她表示,银行和核心企业应该是合作的关系。核心企业做供应链的金融除了搭建自己的金融系统,也需要引进银行的资金,与其他资金端形成补充。相比之下,银行对产业的理解没有产业从业人员深,只有做好资金端的服务,跟核心企业对接好系统,满足风控条件,获取信息就好了。
银行的尝试也不仅限于上述两家。5月13日,招商银行在杭州举办“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创新大会。招行旗下P2P平台小企业E家发布了“E+账户”,以“支付中介”身份切入供应链的生产经营环节,为企业提供供应链结算+供应链融资的整体解决方案。
“十多年前,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问题已经有了研究,商业银行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的探索,本身已经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但是放在今天的大背景下又有很多的新变化。”央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樊爽文在上述论坛上表示,现在的供应链金融有四化,分别是供应链网络化、扁平化、服务的综合化和支付价值的多元化。
其中,支付价值不仅体现为本身的业务创新,如供应链金融相关的互联网支付,包括批量代扣、批量代付、对账、核销等;还体现为通过支付提供其他业务数据参与整个供应链,如为融资提供风险评估的数据、在途资金的增值管理等。“如果说没有互联网,如果说没有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这些业务是很难开展的。”他说。
互联网金融千人会创始会长黄震也表示,过去银行是直接放贷给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与这些企业是直接的甲乙方关系。“供应链金融会从单链式的变成链群化的,从有中心的变成去中心的,从担保型的到信贷化的,从单项服务变成生态化服务的趋势,应该是未来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重要方向。”
但张巍薇也认为,并非所有行业都适合做供应链金融。她举例称,大宗商品体量非常大,单从煤炭应收账款的细分领域来看,融资的需求就是4000亿到5000亿之间,如果考虑到其他的资产类别和垂直领域,大宗商品的融资规模至少是数万亿的,“只要我们能够提供合理的资金价格,可获得的安全资产就是百亿级和千亿量级的。”
相应地,对于天花板很低的行业,自身也就两三百亿的规模,她认为做供应链金融没有什么价值。 “比如一年能有10亿的规模,按现在的年化费率,平台收取中间费率也赚不了多少钱,没有太大意义。”她说。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