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同的万隆,不同的世界
摘要:相同的万隆,不同的世界
■马晓霖
60年峥嵘岁月走过,万隆还是那个万隆,亚非已不是那个亚非,世界也不是那个世界。60年前在万隆会议成为亮点的红色中国,既保留着万隆精神的元气,又决然是一个涅槃后华彩亮相的全新中国。
4月24日上午,当国家主席习近平夫妇与众多亚非峰会嘉宾从萨沃尔-霍曼饭店漫步走向万隆会议旧址独立大厦时,时光仿佛凝固和倒流,也许不少这一壮观场面的目击者会把眼前的彩色镜头切换为黑白两色,甚至幻化出当年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与亚非领袖徜徉而过的历史画卷,颇生“物是人非”之叹。
是的,见证万隆盛会的亚非大街长度显然没有变化,宽度也应增减不多,然而,两次行走完成一个甲子的闭环,让具有中国思维的人,容易驻足回望亚非会议这个转折点后两大洲及世界的风云流转,也会远眺这次行走后中国与亚非国家关系的大致走势。
60年前,借助民族解放运动的巨大势能,以及风雷激荡的反帝、反殖、反霸浪潮,追求独立自主的亚非新兴国家领袖相聚万隆,共商发展大计,共谋自决命运。29个弱小国家和民族地区首次在国际大舞台自导自演并集体担任主角,凝聚成既不追随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又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阵营的第三种力量,孵化出“第三世界”的雏形。
由于语言、文化、历史、民族、宗教甚至世界观的千差万别,万隆亚非会议几乎成为现实版的“通天塔”——巨大分歧导致会议主题失焦、基调跑偏甚至濒临破产。关键时刻,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以战略家的洞察力、天才般的外交艺术和哲人般的演说技巧,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三次扭转峰会危局,使其成为求同存异和相互尊重的盛会,达成著名的十项原则,锤炼出团结、友爱与合作的“万隆精神”,开启南南合作大时代。万隆的周恩来成为中国软实力的化身,他借助虚怀若谷,以大事小,先人后己,以德报怨,循循善诱和化敌为友的外交风格和技巧,将一场鸿门宴转圜为一幕欢乐颂,为友邦屈指可数的新中国赢得更多理解、同情和朋友,打开众多友谊之门。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倡导者之一的中国,无疑是万隆会议的定海神针,此后也成为南南合作和不结盟运动的中流砥柱,甚至被视为第三世界的领头羊。然而,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实力微不足道,经济总量仅有当时美国的十几分之一,是地地道道的穷大哥。即便如此,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中国一直秉承万隆会议精神,对亚非国家长期给予坚强的道义支持和力所能及的经济援助,为南南合作树立了楷模,也受到大多数亚非国家执政党、政府和人民的真诚拥护和热爱。中国独特的外交理念和反对干涉内政、不附加条件进行援助的做法,与其他大国形成鲜明对比,堪称落实万隆会议精神的典范。
冷战体系崩溃后,经济全球化和力量多极化成为天下大势,数量已经过百的亚非国家也各有各的故事。东南亚经济总体勃兴,政治趋于民主化;黑非洲在民主化浪潮冲击下一度陷入动荡;中亚地区见证近10年的“颜色革命”;西亚、北非则也因欧洲经济危机冲击诱发罕见的大面积内乱。中国则义无反顾地行驶于改革开放与和平发展的快车道,短短30多年走过西方国家至少上百年才能完成的初步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积累起可观的财富总量,探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并逐步由世界舞台边缘迈向中心,由地区大国跃升为世界大国。
新中国奠基人毛泽东曾向世界庄重承诺,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也重申这一誓言并强调,中国不仅永远不称霸,而且永远不做超级大国,永远与第三世界站在一起。这是中国前两代领导人对万隆精神最给力的肯定和弘扬。这一连贯政策表明,中国不会落入历史上国强必霸的俗套,也决不允许殖民主义阴魂附体,更不会自己爬进埋葬帝国主义的腐朽坟墓。
习近平履新后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亚非百国的发展同步起来,将国内建设和海外拓展协调起来,将中国实力提升与承担国际义务结合起来,热情、高调和真诚地欢迎世界各国搭乘中国号“便车”共同圆梦。这是吃水不忘挖井人,富裕不忘穷兄弟的国际主义胸怀,也是万隆精神的物化和升华。
4月20至21日,习近平从巴基斯坦开启其本年度的首次出访,带去51项合作协定和460亿美元基建投资的丰厚彩礼,也扣响“丝绸之路经济带”破土动工的发令枪。习近平抵达万隆后,印尼官方宣布,中国银行业将向印尼的电力、铁路和冶炼等项目贷款500亿美元,这又标志着“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万隆会议的举办地重装启程。路上向西始于巴基斯坦,海上南下始于印尼,“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中国外援双管齐下,陆海并进,无疑向亚非朋友宣告,成功的中国不会一花独放,而要兼济天下,并通过“一带一路”战略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平台,带动亚非兄弟们、伙伴们和朋友们共同发展,共享红利。
今天的世界已不是万隆会议初开时的世界,也不完全是毛泽东和邓小平韬略中的世界,是全球化程度日渐深刻、利益交织日益复杂和合作多于对抗的世界。纪念万隆精神,必须光大万隆精神,超越万隆精神。习近平在亚非峰会发表讲话,首先强调中国依然属于发展中国家大家庭,而且将始终与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并提出深化亚非合作、拓展南南合作和推动南北合作的倡议,体现了中国的历史情怀和世界眼光,再次为亚非地区的发展与合作矫正了基调。
如果说,60年前中国是亚非国家艰难起航的压舱石,今天的中国更有责任和荣幸担任发展中国家的动力之帆。虽然亚非国家经济总量有所增加,在国际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有所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却依然不小,发展中国家拥有世界70%的人口,而GDP总量占比仅有50%;即使GDP占比达到12%的中国,也同样任重道远。
60年后的中国已万国交好,与初到万隆时迥然不同。但是,大而不骄,强而不霸,以大事小,和而不同,这些通过周恩来外交释放的宝贵理念,将永远是中国积累的万隆精神财富,它不仅会照耀中国走好第二个60年发展之路,也将作为巨大的政治遗产,贡献给世界和千秋万代。
(作者为国际问题专家、博联社总裁)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