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融资难”正发生结构性变化
本报记者 刘飞 北京报道
11月22日,《中国小微企业发展年度报告》正式在京发布。《报告》总结了小微企业发展中面临的三大类困境:体制之困、外部环境之困和内部经营之困。
如小微企业体制之困方面,以金融体制为例,在经济扩张时期,小微企业面临的主要体制问题反映的是投资领域“双轨制”(最赚钱的领域,过高的投资门槛和限制条款阻挡了小微企业进入)。经济紧缩时期,小微企业面临的主要体制问题反映的是金融体制“双轨制”(压贷款规模,首当其冲压小微企业贷款规模)。
外部发展困境方面,报告认为,中国小微企业面临的真正两大难以解决的问题,一是劳动力长期短缺问题,二是人民币升值问题。而小微企业内部经营之困则包括接班人传递不顺,热衷追求暴利的冲动等等。
小微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宏观政策的支持。2013年,多个专门针对小微金融的政策细则先后出台。今年3月份银监会发布了《关于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8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随后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加强小微企业融资服务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刚刚结束的三中全会又明确提出,鼓励有实力的互联网机构发挥自身独特优势进入小微金融领域。
民生银行行长洪崎认为,一系列顶层制度设计把小微金融的发展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多层次的小微金融体系正在形成,小微金融的可获得性逐步提高。小微金融正处于最好的黄金窗口期,特别是在中小银行的战略布局中,小微金融首当其冲。
据银监会统计,小微信贷已经连续四年实现了“两个不低于”,余额超过16万亿。此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小微信贷也保持快速增长。目前,小贷公司的数量已超过6000家,发放的贷款余额达到6000亿左右,成为小微金融的重要补充力量。
小微企业已成为多样化程度最高的金融服务群体。当前,围绕这一群体的金融需求,逐渐形成了五大阵营,包括:具有渠道优势的全国性商业银行,具有本地化优势的区域性商业银行,具有灵活决策优势的非银行融资机构,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民间借贷提供者,以及互联网小微金融服务商。
洪崎认为,在这样一个庞大的体系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正在发生结构性的变化,个别优质的小微企业出现了“融资过度”的问题,个别敏感地区和敏感行业领域出现了一些风险。“这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小微金融的可持续发展还面临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报告》指出,多数银行当前的业务架构为围绕大公司业务形成,在机构、人员、基础制度和系统支持方面,难以适应小微金融业务零售化、批量化的特点,难以有效把握小微信贷风险,也会提高小微业务单位运行成本。同时,很多银行小微融资模式和产品采取跟随策略,造成小微金融的“同质化”现象严重,满足小微企业需求的创新能力不足。
此外,互联网金融逐渐兴起,银行对不同类型、处于不同阶段的小微企业的量化分析能力还较弱,如何通过大数据批量化定制产品、构建风险管理模型、开展售后服务,将成为重大挑战。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