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问华英农业
这两年,对于号称鸭王的华英农业来说,日子很不好过。禽流感的不时袭击,人工与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不仅让华英农业业绩出现巨亏,也使其公司治理不断遭到质疑。
增发项目收益率虚高?
2013年6月25日,华英农业进行了定向增发13180万股,增发价4.65元。此次增发共涉及四个项目,其中在向增发的招股说明书中提到的“2000万只/年商品鸡”项目的内部收益率达到23.6%。
根据华英农业上市时的招股说明书所提供的信息,其“淮阳4000万只 / 年商品鸡项目”,内部收益率是19.33%,而同为上市公司的民和股份的同类型的项目,其内部收益率只有15.27%。
而实际上,华英农业IPO募投项目建成投产之后,效益与预期差异较大。
《CM华夏理财》记者对华英农业不同时期的利润进行对比后发现:2011年公司的综合毛利率是11.6%,2012年中期是9.2%,2012年全年为5.36%,2013年中期为3.73%。以冻鸡产品为例,2011年的销售额为24960万元,2012年为30947万元。但是,利润却从2011年的1390.58万元下降到253.69万元,毛利率从5.57%下降到0.82%。
为此《CM华夏理财》记者专门致电华英农业董秘李远平,得到的邮件答复是:“本次增发项目之一淮阳2000万只/年白羽肉鸡养殖项目的收益率是根据公司前三年养殖收益率及参照圣农发展等行业数据的平均值测算而得。和IPO时项目不一样,本次增发项目是单纯养殖项目,是为淮阳项目进行配套的,IPO时的项目是包括种鸡养殖孵化、商品鸡养殖、屠宰加工及饲料生产等一体化项目。所以收益率不能简单对比。”
项目基建成本远超合理水平?
《CM华夏理财》记者在阅读增发公告后发现,陈州养鸡项目基建投资也存在疑点,该项目工程基建投资可以说是远远超过合理的水平。
通过比较该公司招股书中披露的 “12个50万只/年商品鸡养殖场”和本次定向增发中的“2000万只/年商品鸡养殖场项目”的工程预算,发现本次的工程预算增幅巨大,在产鸡量是前次募投项目3.33倍的同时,建筑投资和设备投资总额却是前次的5.53倍。
商品鸡养殖场的建筑和设备投资主要与养殖规模有关。照此推算,考虑到集中建厂比分散建厂更有利于节省成本,那么,新旧两个项目的成本确实差距过大。
对于基建投资急剧增加,华英农业董秘的解释是:“所建养殖场比IPO时所建养殖场在设计标准上要高,所需设备也更多,而且还有物价上涨因素,所以高于上次。在做项目可研时均是依据设计,按现价如实测算的。”
上市公司资金被挪用于房地产开发?
资金紧张一直困扰华英公司的发展。
此前为了解决资金问题,华英农业甚至不得不向民间借高利贷。2011年12月,华英向自然人邵玉辉拆借资金2000万元,不仅没有签订书面借款协议,而且资金利息奇高,日息达到0.25%。
虽然被监管机构限期改正,但作为新上市不久的公司,华英现金流如此紧张,引起多方质疑。
一位大型券商研究员对《CM华夏理财》记者表示:“造成现金流紧张的重要原因是由于养鸭行业不景气,导致存货激增。”
但当地不少人都私下议论,华英农业公司的大量资金可能被兄弟公司——华英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挪用。因为除了华英农业有巨大的现金流外,华英集团几乎没有其他称得上规模的现金来源。
在潢川当地,华英房地产开发公司非常出名,公司开发了以“黄国新城”为代表的多个楼盘。
《CM华夏理财》记者实地调查发现,自潢川西湾的“天驹”雕塑起,向东延伸约1800米长的黄国路两旁,全部是华英开发的楼盘。黄国新城售楼处的一位女员工告诉记者,光是修这条路就花了公司3000万。目前,黄国新城三期正在紧张发售中,针对上述挪用资金的质疑,李远平在邮件中回复说:“公司在独立性上不存在任何问题。自公司向证监会申报IPO材料至今未发生控股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行为。”
鸭粪污染无人管?
从2010年至今,华英农业一直受环保问题困扰。
2011年,潢川县城居民出现大面积集体腹泻,当时即有人质疑始作俑者是华英农业,怀疑其加工厂污水让小潢河水质变坏。2012年华英农业死鸭被曝流入市场后,公司承认管理有问题。
李远平在邮件中说:“公司自建养殖场均配套建设有污水处理厂,经环保部门达标验收,正常运行,不存在环境污染问题。”这并不包括分散在各地的养殖户。在记者走访过的养殖点,都没有专门的鸭粪处理设施,大多数就在养殖点附近露天堆放。除了小部分鸭粪被附近农民运走做肥料外,大部分只能任其风吹日晒。
走近养殖点,老远就能闻到难闻的鸭粪臭味。养殖场规模越大,鸭粪就越多,处理也越困难。有当地居民向《CM华夏理财》反映,不少农田、池塘、河流都已被附近的华英养殖点鸭粪与污水污染。
虽然华英集团是当地的龙头企业,但鸭粪污染问题如果长久不能解决,迟早会引发当地居民反对。一旦被环保部门强制执行环保标准,可以想象,不论是华英公司还是那些养殖户,需要投入的治污费用将相当可观。而这对于本已不怎么赚钱的二者来说,无疑是又一个巨大的利空。
本文版权归CM华夏理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