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财讯正文

曾国藩 平淡求缺自律恒福

作者:佚名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8-02 10:04:00

摘要:曾国藩 平淡求缺自律恒福

曾国藩  平淡求缺自律恒福

曾国藩被后世尊为“中国最后一位集传统文化之大成者”,发生质变的密码何在?世人皆称“富不过三代”,然而曾国藩位极人臣、封侯拜相,其后代至今已至六世、七世,人才辈出,曾氏家风何以生生不息?

十年七迁,42 岁时掌管朝廷五个重要部门。在凡人眼里,曾国藩官运亨通,平步青云。

然而这位“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注:梁启超语),并没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反而堪称同辈诸贤中最笨之人。他先后考了17 次才考中进士,连他自己都觉得自己脑子笨,别人读书读三行他只能读一行,别人一会儿就能想明白的事他得想上半天才转过弯来。事实上,30 岁以前的曾国藩不过是一个湖南乡下狷狂、浮躁,脾气不好、修养欠佳的愣头青。

这样一个资质中等之人多年后却被后世尊为“中国最后一位集传统文化之大成者”,发生质变的密码何在?世人皆称“富不过三代”,然而曾国藩位极人臣、封侯拜相,其后代至今已至六世、七世,人才辈出,曾氏家风何以生生不息?

研读曾国藩31 年,作家唐浩明最敬重三点:1. 人需要自律,2. 胸襟宜平淡,3. 要有求缺心态。在他看来,曾国藩最可贵之处在于他懂得求缺惜福。

“以我30 年来对曾国藩的研究,曾国藩之所以能一生坚持自律克己,他的内心一定有信念在支撑。我曾经寻找过答案,最后落在求缺惜福上。”

2013 月初,唐浩明随湖南省“文化中国”访问团赴美访问。所到之处,听众反响热烈。尽管其小说《曾国藩》已经风靡海外近20 年,人们还是热切希望分享他的研究心得。在他访美期间,本刊特约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Q:《CM华夏理财》 A: 唐浩明

“青年曾国藩毛病很多”

Q: 您在小说里写到,曾国藩曾一夜之间连升四级,他的仕途通达,恐怕无人可及?

A: 这不是我杜撰,而是实有其事。他一夜之间连升四级,从一个从四品官员升为从二品官员,空前绝后。曾国藩很会做官。天下承平的时候,他做了一个好官。我曾用八个字来形容:“精彩之极,无以复加。”史载他“十年七迁”,几乎每次朝廷升官都有他,升得他自己都不好意思了。

史书又记载他“遍兼五部”。他官为礼部侍郎,先后兼管兵部、刑部、工部、吏部。这说明朝廷对他高度器重,也说明他能力非常强。

在乱世到来的时候,他组建了一支军队,平定内乱,重整秩序。

他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除了那个时代的风云际会之外,他践行了《大学》中一句重要的话:“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以修身为本。”这句话的意思是,从天子到百姓,先要把自己修炼好了,才有做大事的基础。

Q:曾国藩的官运与他的修身有必然联系吗?

A: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家学说,而儒家学说的核心价值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开宗明义,讲的就是这个,它为人类社会的治理画出一条清晰的路线,即由个人到家庭,由家庭到群体,再到国家:“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我们翻开中国历史可以发现,能够完整并且把每个步骤都做好的人,很少很少,而曾国藩是一个少见的典范。他修好了身,齐好了家。他的家族到现在六世、七世里面也涌现了很多人才。

Q: 曾国藩律己之严,可谓天下皆知。他是怎么做到的?

A:青年时代的曾国藩曾有一段刻苦、自觉的修身过程,在长达八九年的时间里他专心专意注重修身。30岁离开湖南,到北京做翰林院检讨,相当于现在以博士后的身份在中央文史研究部门做一个副处级干事,从七品,这是他官场的起步。我曾经根据他的日记梳理了一下,发现他身上至少有八大毛病:一是偏激,一句话不对就跳起来了,这正是湖南人典型的毛病。二是浮躁,他整天躁动不安,忙于接待访客,要是无人来访,他就去访别人。三是虚伪,他一个诤友毫不客气地指出这一点,他也有雅量接受。四是自以为是,一个农家子弟能够27岁中进士点翰林,他自认强过很多同辈,甚至恨今世无王安石、黄庭坚这样的人来与他讨论诗文。五是好名,巴不得一夜之间名扬京师。六是好色,他日记中曾记载自己的一次孟浪:趁一个朋友不在家,去偷看人家漂亮的小老婆。七是吸大烟,他也觉得不好,可是第一天把烟枪砸碎,把烟袋剪烂,第二天便魂不守舍,第三天又买回新的烟枪。八是没有恒心,他告诫自己不要睡懒觉,可就是改不了。

Q: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修身必然天天检讨,时时反省,曾国藩修身的过程是否格外痛苦、漫长?

A:曾国藩的修身也是在反反复复中进行的。他在老师的指导下,主修五门功课来提升修养:一是诚,不欺人也不自欺;二是敬,即以恭敬的态度待人;三是静,即身心安宁;四是谨,即说话谨慎;五是恒,这个恒有两层意思,一是持之以恒,二是生活有规律,起居有度,饮食有节。他每天以日记来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他还以“慎独”这样的高标准来要求自己。他拿了与自己的毛病血战、不留后路的气度来改造自己。他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不为圣贤,即为禽兽。”他对自己的改造可谓是灵魂深处的一场革命。

道光2111月,他曾经有一篇日记,记录他头天晚上做的一个梦,他梦见一位朋友发了一笔意外之财,羡慕不已。第二天早上一起来, 他就在日记中记录了这个梦,对自己贪恋横财的私心进行检讨。当天中午,一帮朋友聚会,席间谈到某人最近发达,他又羡慕不已。回到家后,他对自己的阴暗心理进行了深入剖析,认为自己早上刚做过检讨,中午又故态复萌,实在“卑鄙下流”。由此可见,其修身实在不易。他后来戒了烟,还做到夜不出门,今天有几个人能做到?我这些年学曾国藩,别的做不到,但“夜不出门”还是做到了。

再比如,“敬”是儒家文化里很高深的一个境界,要做到很难。曾国藩曾把自己的书房取名为“无慢室”,即对人对事均不怠慢。我经常跟朋友讲,要做到“敬”,一个很简单的方式就是像曾国藩一样不怠慢,对上不怠慢,对下也不怠慢;对大事不怠慢,对小事也不怠慢。

“家风胜过权势”

Q:都说“盛不过三代”是大多数官宦之家很难逾越的魔咒。而曾氏家族后代为何人才辈出?

A:据初步考证,从曾国藩的父亲起,到科举制度废除的70年间,曾家共出过秀才、举人、进士等20多人,实行新式教育制度后,曾氏后人很多留学海外,拥有大学学历。“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但是曾家如今到了第六代、第七代,仍然人才辈出,究其原因,跟曾国藩传出的浓郁家风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Q:曾国藩的家风都有哪些特点?

A:在曾国藩心目中,无形的家风要胜过有形的权势、富贵,辛辛苦苦挣来的家业要胜过官场、商场中得来的富贵。在他的治家主张中,他第一强调“孝友”,孝是对长辈的爱,友是对平辈的爱,要充满善意和仁爱。第二强调“勤俭”,他反反复复甚至喋喋不休地给家人修书,要求男人要勤于读书、写文章,女性要勤于做女红、下厨、做家务。他甚至给夫人与家中女眷均布置了家务指标,比如,两个媳妇和未出嫁的一个女儿每月要做几个小菜寄到军中,还要给他做一双鞋子。他不让家人因他官高权重而生骄奢之心。说到“俭”,既是指对物质的珍惜,也是指一种人生态度。英国科学家霍金曾说,人类发展的20万年将地球在过去50亿年里积累的资源消耗了近乎一半。第三,他强调“读书”。曾国藩有四个弟弟,他曾为他们出学费,把其中三个接到北京,为他们创造学习机会。第四,他强调“睦邻”,这是他从祖父那里继承来的传统。当时的曾家可谓“天下第一家”,但曾国藩要求邻里有喜事,家人必亲自到场祝贺。

曾国藩最有成效的家教在于教育两个儿子。他的大儿子曾纪泽30岁才出来做官,曾做过驻俄大使,二儿子一心一意钻研数学,是有名的数学家。他不是像常人那样希望儿子做大官,而是希望他们“做读书明理之君子”。

“求缺惜福”

Q:人们都追求花好月圆,功德圆满,曾国藩为什么把自己的房子偏偏取名“求缺斋”?

A:曾国藩34岁那年,曾经跟他的兄弟们分享过自己研读《易经》的心得,他已经悟到一个大道理,即有缺才是常态。他由此认为,生命最好的状态并非花好月圆,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因为求缺,他就知道感恩、惜福。他常把这种想法跟家人和亲近的人分享,告诫他们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要保持寒室家风,也即地位上与众人平等,经济上向平民看齐。

Q:曾国藩这种“求缺惜福”的观念对当下的民众、官员有何启示?

A:他很早就从日中昃昃、月有盈虚的自然现象中看清了人生的变幻与缺憾,警戒人不可太贪婪,不可太强势,不可太绝对。一旦过了,就会立即走向它的反面,甚至带来灾祸。近则殃及自身,远则祸及子女。

30年研究曾国藩,认为“求缺惜福”是曾国藩内心一个极为重要的信念,往大了说,可以说是信仰。有一个信念,就增加了自觉。我曾经探索过,曾国藩为什么多年能坚持?除开早年的修身之外,他内心一定有一种信念在支撑。他不追求太大的权力,不贪求奢华的生活,不希望家族过于显赫,反而随时担心有一天苦难会降临到他头上,长期如履薄冰。他虽然一生活得很劳累,但是一个身处高位、手握重权的人,如果能有这样的信念,也许可免无妄之灾。

本文版权归CM华夏理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