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汽车正文

戈恩的关键阶段 雷诺-日产与东风合作无限制

作者:金雪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5-04-24 22:13:00

摘要:或将在2018年退休的雷诺-日产联盟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卡洛斯·戈恩(Carlos Ghosn),正经历着其任内最为关键的阶段——科技给传统汽车业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中国这一全球最大的单一汽车市场的增速正在放缓

戈恩的关键阶段 雷诺-日产与东风合作无限制

■金雪


或将在2018年退休的雷诺-日产联盟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卡洛斯·戈恩(Carlos Ghosn),正经历着其任内最为关键的阶段——科技给传统汽车业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中国这一全球最大的单一汽车市场的增速正在放缓,而雷诺的加入也让昔日日产-东风单纯的关系变得更为微妙……把雷诺-日产在中国市场带领到什么样的新高度,是戈恩必须要面对的话题。
德系、日系、法系要共同应对
目前汽车市场的挑战
    《华夏时报》:过去十年,日系车为东风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但最近几年法系车正在迅猛崛起,这也存在未来法系车可能会代替日系车的可能性,成为东风最重要的贡献者。您对此如何看待?
    卡洛斯·戈恩:中国市场是一个开放的市场,谁替代谁是由消费者决定的。日产会为中国消费者提供最好的汽车和最好的技术,至于消费者是选择德系、法系还是日系车,我们交给他们自己决定。
    而消费者的选择,其实还要看车企为市场带来了什么。上海车展现场发布的全新日产LANNIA蓝鸟,就是专为中国年轻消费者打造的车型,并且基本由中国的年轻设计师操刀。而雷诺在中国同样也会根据中国消费者的需求进行车型设计。
    总之,是由消费者决定他们喜欢怎样的汽车,而不是哪个系别的车会取代别的系别,德系、日系、法系等车企都要共同应对目前汽车市场的挑战。
    东风与日产之间合作多年,东风与雷诺的合作也进展顺利。只要一个项目对雷诺、日产和东风有益,我们就会执行。我们与东风可以就很多方面展开合作,而且这一合作没有任何的限制,并且没有任何原因会终止双方的合作。包括技术、工程等在内所有的方面,我们都有可能同东风展开合作。
《华夏时报》:从全球市场来看,雷诺和日产的发展比较均衡,但在中国市场,雷诺在三五年内如销量等方面很难达到日产所取得的成就。您如何在中国市场平衡雷诺和日产的关系?
    卡洛斯·戈恩:首先,雷诺和日产不是竞争关系,我们是同一个集团。至于二者的平衡,雷诺在欧洲是第二大汽车品牌,有很高的市场份额,而日产在欧洲只有4%的市场份额。同样,日产在日本的市场份额比雷诺在日本要高得多,所以在其他市场也不存在所谓的平衡。并且,也没有必要二者一定要平衡,雷诺和日产是一个集团下面的两个团队,他们会在市场上互相帮助互为补充。比如,雷诺在俄罗斯是非常领先的品牌,这样有助于日产进入俄罗斯市场。
    雷诺在中国的发展速度会超过日产。原因很简单,因为日产进入中国后,一手打造了自己的工厂、供应商、客户关系等等,日产可以将这些优势共享给雷诺,通过平台共享、供应商共享等帮助雷诺在中国取得快速发展。这也是合作伙伴关系的精髓所在。
我们已经成为
智能汽车领域的引领者
《华夏时报》:当前的中国市场掀起了一场智能汽车的风潮,日产会如何应对这一态势?是否会在未来将自动驾驶技术应用到汽车市场中?
卡洛斯·戈恩:技术的确能使汽车更加智能化。智能汽车包含了很多技术,零排放、车联网、自动驾驶……面对智能汽车的风潮,日产会开发更多技术。上海车展现场日产发布的全新日产LANNIA蓝鸟,就包含了许多智能技术的应用。
2020年前车联网和自动驾驶方面,我们分三个阶段进行了规划:2016年是第一阶段,我们将解决高速路上的自动驾驶,以及自动驾驶如何应对堵车的问题;2018年,将解决自动改变驾驶车道的问题;2020年,我们将在城市道路上实现安全的智能驾驶。
总体来说,智能汽车的时代到来了,我们已经做好了很多技术准备,但也需要做更多的技术准备。而每次引入新技术,我们都需要包括中国、美国以及欧洲等在内的各国家相关部门的批准,这需要时间。但我们已经成为智能汽车领域的引领者。
《华夏时报》:日产对于电动车非常重视,您如何看待像特斯拉这样的公司对于电动车产业发展的影响?它会不会在这个领域颠覆传统汽车厂商的行业地位?
卡洛斯·戈恩:对日产而言,特斯拉不是竞争对手,而是盟友。我们都致力于研发电动汽车,都希望有更多的消费者愿意购买电动车。特斯拉的业务有所发展,我非常高兴。我们面向的是不同的消费群体。如果特斯拉让消费者更加深入了解了电动汽车,那么消费者也会更容易接受日产聆风,因为我们两个品牌之间不是竞争的关系,而是互助的关系。
众所周知,电动汽车是非常昂贵的技术,也是极具突破性的技术,我们都需要尽全力使电动汽车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不能说谁将会代替谁,因为我们的目标都是致力于零排放或者是低排放汽车的推广,而这也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在。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