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业控人”+“机器换人” 说好的以人为本呢?
摘要:如果机器人是大势所趋,那么就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用政策扶持鼓励的办法提前用“机器换人”也在所不惜。但是,如果机器人的红利还没有真正来到,人口的红利还没有完全消失,“机器换人”这件事就是用财政的补贴去消灭了普通劳动力的就业。会不会是拔苗助长呢?
程凯
一个登山锻炼的青年对着身边的姑娘说,你别看大家闹得欢,明天都得吐出去,我是过来人。一个夜里还在大街散步的大叔对着同行大爷说,对,就是那个蓝思科技,已经100多了。
也就是在这样的夜里,走在这座地级市最新的一条大道上,一路看到两边都是一排排高高耸立的漂亮的商品房,但是一幢幢都黑黑地待在那里。
股票是让人投资的,房子是让人住的,但是由于它们的投资属性,最后它们都变成了炒的,股价的涨跌,楼市的起落,长时间来看更像是一场大的财富转移,而非纯粹意义上的财富创造。
所有的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都是以人为本的,生产率的提高,财富的积累,最终让更多人过得更好更舒适。现在上证指数直逼4000点,楼市新政频频维稳,大概都是为了这个目标,给大家一个好的预期,才能有好的动物精神,让投资消费都增长,然后大家的就业和工资也增长。这种套路并不陌生,哪个国家哪个地区搞市场经济,都是这些涨停的循环。
好就好在,这种循环的大趋势始终是向上的,波动这样的折腾是难免的。不过,并不是所有的折腾都是自然而然的,不少人为的折腾并非是市场本身的属性,常常放大了原本的波动,折腾得更厉害。
有两件值得商榷的事情,都和就业有关,一个是广东省大力发展以机器人替代人,一个是北京市的“以业控人”。
后者是一件明摆着折腾的事情。4月3日,北京市召开2015年就业工作座谈会,预期今年城镇新增就业36万人,有关负责人说为实现“以业控人”的人口调控目标,北京市将鼓励用人单位更多吸纳北京户籍的劳动者就业。此言一出,遭遇的批评声就不断。
北京控制人口增长本意并没有多大问题,但是以户籍来决定就业,以就业来控人,就是一件折腾的事。要不然你看,没过两天,北京市人保局就业促进处的处长就出来表态澄清,被网民热议的“以业控人”只针对部分行业的新增岗位,北京市就业政策不歧视非本地户籍人口。
他还举出实例说明北京并没有歧视非本地人口,比如“北京市保安行业有近30万从业者,95%以上是非京籍。地铁安检员是政府购买服务的岗位,从业人员9000人左右,95%以上是非京籍”。
其实,仔细一数在我自己办公室里的同事,没有北京户口的超过半数,最近5年已先后有三位同事因为北京居高不下的房价选择了回原籍就业。房价是市场行为,市场就能控制人口,这种情况只会越来越多,真不需要政府部门过于着急出台什么“以业控人”。
解决就业是中央的精神,招聘人才是企业的要求,就业和招人都和户籍没直接关系。如果广东当年搞市场经济,也要求户籍来就业,哪里还会有当地强大的制造业?不过,当所谓的人口红利越来越小,劳动力价格走高,而且很多人选择回原籍就业之后,广东针对这种新情况提出了新办法,叫做“机器换人”。
根据广东省政府近日下发的《行动计划》,广东三年内将累计推动195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机器换人”,集中在汽车和摩托车制造、家电、五金、电子信息、纺织服装、民爆、建材等行业。
实事求是地说,广东并不是说不要就业,而是希望“至2017年末,初步建成10个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形成4个产值规模超100亿元的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建成2个国内领先的机器人制造产业基地,机器人制造及相关智能装备总产值从2014年的300亿元提高到6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6%”。
也就是说,如果机器人是大势所趋,那么就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用政策扶持鼓励的办法提前用“机器换人”也在所不惜。但是,如果机器人的红利还没有真正来到,人口的红利还没有完全消失,“机器换人”这件事就是用财政的补贴去消灭了普通劳动力的就业。会不会是拔苗助长呢?
说好的以人为本到哪里去了?
(作者为本报编委)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