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着力拓展“朋友圈”
摘要: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各国利益日益交融,如何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代替传统的单打独斗、赢者通吃的旧思维,成为了中国特色外交的重要着眼点。
■黄日涵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各国利益日益交融,如何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代替传统的单打独斗、赢者通吃的旧思维,成为了中国特色外交的重要着眼点。外交部部长王毅在近日提出,中国特色外交之路是以“互利共赢”为出发点,并最终实现为国家担当、为世界尽责的目标。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如何完善创新中国特色外交,并且为现有的国际秩序作出中国的贡献,已经成为中国外交亟须突破的难点。
“一带一路”是
交响乐不是独奏曲
“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一年多以来,已经取得了有效进展。而这一过程一直伴随着中国积极拓展“朋友圈”的步伐。
2014年9月习近平主席应邀赴杜尚别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四次会议,并对塔吉克斯坦、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印度进行国事访问;10月,李克强总理出访德国、俄罗斯、意大利,并出席第十届亚欧首脑会议,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此行的重要着力点;12月14日至20日,李克强访问哈萨克斯坦并举行中哈总理第二次定期会晤、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理事会;随后出席在塞尔维亚举行的第三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16+1)会晤;并访问塞尔维亚,赴泰国出席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第五次领导人会议;与此同时,“一带一路”的建设在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合作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得到了相关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赏和支持,这也是中国与相关国家分享经济高速发展红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是中国完善创新国际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将坚持奉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坚持平等协商,坚持尊重各国的自主选择。并且将注重照顾各方舒适度,注重保持透明和开放,注重与各国的发展战略相互对接,注重与现有的地区合作机制相辅相成,并有效地惠及“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工作将成为2015年中国外交的重头戏,通过与周边国家通力合作,寻找利益共同点,逐渐夯实各方合作的基础,最终一起谱写这首合作的“交响曲”。
“互联互通”是血脉经络
近两年来,中国外交深耕周边,践行“亲、诚、惠、容”战略思路,本着大思想、大战略的理念,积极与周边国家加强联络,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战略成果。虽然近些年来,由于中国的快速崛起引发了周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危机感、焦虑感,对华心态更趋敏感,疑虑与戒备、防范和牵制增多。但是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虹吸效应,中国周边国家希望搭乘“中国发展快车”,分享发展红利的战略期望不仅未变,反而有所上升。因此,中国的周边国家外交工作其实大有可为。
在这一国际形势下,“合作共赢”较好地诠释了中国外交战略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也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得到了全面的体现。习近平主席指出:“一带一路”和互联互通是相融相近、相辅相成的。如果将“一带一路”比喻为亚洲腾飞的两只翅膀,那么互联互通就是两只翅膀的血脉经络。在此基础上,需要将周边国家作为今后中国“大国外交”战略的优先考虑对象,以交通基础设施为突破,以建设融资平台为抓手,以人文交流为纽带、夯实亚洲互联互通的社会根基。由此可见,“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是中国外交思想的一次全新思考,将重点依托周边国家,并且秉承“合作共赢”的理念,对现有国际体制进行完善创新,并不与现有国际体制相背离。
习近平指出,和平发展道路能不能走得通,很大程度上要看我们能不能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在中国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开拓前进。具体到中国外交与国际战略的总目标,即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国际国内两类规则,牢牢把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民族复兴这条主线,切实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和平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
近两年来,在中国的外交实践中,我们也逐渐摸索出一条“结伴但不结盟”的新路,构建伙伴关系成为中国外交的新特色。截至去年12月底,中国已同67个国家、5个地区或区域组织建立了72对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伙伴关系,基本覆盖了世界上主要国家和重要地区,中央还明确提出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的理念。
可见,不管是“中国梦”、“亚洲梦”,还是“世界梦”的实现,都需要有“互利共赢”的理念来进行支撑,我国提出的这一外交理念,并没有否定既有的国际秩序,反而是对现行国际秩序的有力补充。实现互利共赢,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更有利于相关国家的发展。零和游戏的做法很难持久,中国有句古话:“财散人聚”,唯有让大家都受益,这样的关系才能更持久,也可以让“朋友圈”越来越大,最终有效筑牢中国与周边国家“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作者为本报特约记者、国观智库驻会研究员)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