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全球复苏需走出“货币战争”迷思

作者:刘波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5-02-25 22:23:00

摘要: 2015年以来,全球货币变局加速,降息和宽松成为各国经济政策的主题词。1月22日,欧洲银行宣布实施规模高达1.14万亿欧元的购债计划,欧洲版量化宽松就此开启。

全球复苏需走出“货币战争”迷思

■刘波


    2015年以来,全球货币变局加速,降息和宽松成为各国经济政策的主题词。1月22日,欧洲银行宣布实施规模高达1.14万亿欧元的购债计划,欧洲版量化宽松就此开启。瑞士央行在去年12月18日宣布将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下调至负值,又在今年1月15日宣布取消瑞士法郎对欧元汇率上限,促使本币贬值。印度央行在1月15日实行预定计划之外的降息。与此同时,丹麦、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央行都采取了降息政策。
    就连一向以谨慎著称的北欧也加入了宽松大潮。近期,瑞典央行将基准利率下调至负值,并购买政府债券,同时表示“准备在短期内采取更多行动”,以应对通货紧缩风险。应该注意的是,到目前为止,欧洲央行、瑞士央行等采取的做法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而瑞典央行是第一个下调基准利率的央行,走得更远。而英国央行也表示,假如通缩势头在英国站稳脚步,那么英国也会考虑负利率政策。一时之间,各国央行纷纷祭出口径、火力不一的武器,而且据报道各大央行都已经开始采用“全年无休”的运作模式,所谓的“货币战争”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称不上是货币战争。因为各经济体出台政策时首先考虑的是自身需要,而不是针对他者的竞争优势。欧洲主要考虑把通缩的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而瑞典、丹麦、瑞士等国宽松政策的出台,可以说是对欧洲版量化宽松的直接因应。全球经济不振加上国际油价出人意料的剧烈崩盘,让通缩成为全球面临的主要风险,而各国面对迫在眉睫的通缩风险,被迫采取了高度激进性的货币政策措施。虽然货币政策不一定有效,但为了压住通缩的苗头,欧盟现在是不得已而为之。欧洲各国央行强调,目前欧洲各国经济还远不至于跌入持续性通缩的陷阱,但这主要是为表明不惜一切、避免这一场景出现的决心。
    从中国的产品结构和产业布局来看,欧洲国家并非是中国在出口市场上的主要对手,其货币贬值并不会导致中国外部贸易条件的严重恶化。相反,欧盟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欧洲的复苏有助于中国出口市场的维持。所以,我们应该希望欧盟通过这样的尝试走上复苏之路才对。可以说,各国宽松政策的主要考虑并不是通过促使货币贬值来促进出口,但是,各国竞相贬值可能产生相互强化的趋势,发生一种向下的恶性循环,其负面影响可能是长期的,这可能带有某种货币战争的意味。
    应该看到,走向宽松并不是一致的潮流,美国这个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体是个最大的例外。由于美联储目前看来更趋向于判断美国经济复苏势头强劲,所以,其今年的政策会逐渐转向应对通货膨胀趋势的抬头,所以美联储加息和美元升值的预期日益明显。这带动了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来说,尤其明显的就是热钱回流美国。不过,目前美联储主席耶伦也面临重大挑战,即在各国货币纷纷贬值之时让美元维持升值之路是否为明智之举。
    在美国实行量化宽松政策,促使美元贬值之时,发展中国家曾担忧其冲击;而现在美国退出量化宽松,冲击同样严重。美国前财政部长约翰·康纳利曾说:“美元是我们的货币,却是你们的问题。”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只要“美元霸权”继续存在,这个尴尬态势就难以避免。唯一的办法是努力让美国货币政策带来的冲击最小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凭借廉价的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等优势,在对西方国家的贸易中长期享有顺差。但目前一是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退,这些优势正在缓慢丧失,二是由此导致的以外汇占款为主要货币供应渠道、外汇储备居高不下的格局,对中国经济自身也不利。人民币国际化仍然处于漫漫征途的起步阶段,无法冀望于其同美元相抗衡。这些基本形势,都决定了中国需要调整和优化对外贸易政策,并降低对外部市场的依存程度。
    和其他国家的做法一样,中国的货币政策首先应着眼于国内的需要。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5年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强调保持松紧适度,这是需要长期保持的基本方针。2月5日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也是针对性的政策,主要目标应该是稳增长,预防有所抬头的通缩风险,同时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中国需要这样的政策定力,以稳健的货币政策逐渐消化国内产能过剩的不利影响。就外部而言,需要注意的是密切关注各国竞相宽松给国际资本流动带来的放大效应,但是不应过度沉迷于“货币战争”的话语之中。
    2015年,世界经济的分化趋势日益明显,美国的强势复苏势头会持续,欧洲和日本短期内难以摆脱低增长局面,甚至可能共同陷入通缩和长期衰退陷阱,而俄罗斯等部分新兴市场国家有爆发经济危机的潜在可能性。普遍的趋势是,各国过于依赖货币政策,但货币政策有其天然的局限性。正如日本经济所表明的,“流动性陷阱”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单靠货币政策难以让经济走出低迷。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各国不仅依赖常规的凯恩斯主义政策,而且日益被迫采取非常规的刺激政策。然而,所有这些政策可能正在达到其效果的极限,对经济的拉动能力边际递减,负面效应则会不断扩张。可以说,目前全球经济的困境也是货币政策依赖症造成的一个结果。让各国经济走上正轨,有赖于摆脱对货币政策的迷信,走出“货币战争”的迷思,避免踏上竞争性货币贬值的不归路;并致力于实体经济的恢复,以创新和生产率的提升作为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
(作者为资深财经媒体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