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提起诉讼机构由一两家增至700家 环境公益诉讼开闸
摘要:按照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副局长廖鸿的解释,目前全国可以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社会组织已由原来的一两家增加到700多家。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马维辉 北京报道
1月1日,号称“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开始实施。1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随即公布。按照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副局长廖鸿的解释,目前全国可以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社会组织已由原来的一两家增加到700多家。
曾经参与新《环保法》立法工作的环保部法规处副处长李静云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目的主要是弥补执法能力不足,解决地方保护主义和环保系统“猫鼠一家”的问题,提高威慑力,让企业不再违法。
事实上,新《环保法》实施后,社会组织已经明显活跃起来,很多都在跃跃欲试准备提起环境公益诉讼,而企业这边则大呼“狼来了”,警惕性提高了很多倍。
环境执法力不从心
2013年,中国的环境公益诉讼曾经以尴尬的“零”纪录告终,那一年环保组织提起的所有环境公益诉讼没有一起被法院受理。
“这些环境公益诉讼均以一个理由被驳回,就是主体资格不合格。”中华环保联合会法律中心副主任马勇表示,原告资格已成为环境公益诉讼中的核心问题。
而近日发布的《解释》首先解决的就是原告资格问题,其中将原告资格细化规定为“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及基金会等”,此外对社会组织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地域范围也没有限制。
“相信随着司法解释的实施,环境公益诉讼起诉主体、受理条件、办理程序、责任方式等一系列问题得到明确,此类案件会有一定数量的上升。”最高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庭长郑学林表示。
事实上,社会组织们已经活跃起来。1月1日,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和 “绿家园”在福建省南平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南平生态破坏案”,目前法院已经受理,该案也成为新《环保法》实施后首例环境公益诉讼案件。
1月4日,“自然之友”宣布启动“环境公益诉讼支持基金”,该基金是民间第一家环境公益诉讼支持基金,用于资助和支持民间环保组织提起环境公益诉讼,提高环保组织的诉讼能力。
从政府角度看,环境公益诉讼最大的作用是弥补执法能力不足。据李静云计算,当前全国环保系统执法人员总共不到8万人,而要管理的企业,光是有名有姓的就达150万家,此外还有“不计其数”的小电镀、小造纸,信访投诉100多万件,以及在线监控的1万多家企业等。即使只管理150万家正规企业,平均下来每名执法人员也要负责75家,假设一天能去2家,每家企业一年也就被检查7次,剩下的358天则可以从容排污。
此外,环境执法有时还会“有心无力”。去年北京市环保局到国家文物局执法时就曾遭遇“闭门羹”,在门外等候2小时仍未获准进入。而在地方,企业受地方保护,环保人员进不了门的情况也普遍存在。
因此,李静云表示,环境执法不能一味地增加管理人员,还要创新管理方式,引入公益诉讼制度,调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热情,监督遏制违法行为,增加《环保法》的威慑力。
企业提高警惕
2014年12月30日,新《环保法》实施前两天,江苏省6家污染企业收到了江苏省高院的终审判决,为其2012年初向泰州两条河流中非法倾倒的近2.5万吨化工废料赔付1.6亿元修复费用,这也是全国环境公益诉讼案赔付额之最。
中国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所所长王灿发表示,“天价环境公益诉讼案”是一个信号,说明通过公益诉讼让污染企业付出更大代价的常态已经开始启动。
李静云也表示,以前公众存在一个误区,认为环境违法成本等于环境处罚。其实根据国际上的研究结论,环保处罚最多只能达到违法成本的10%,以及环境损害成本的2%。以2013年沃尔玛公司不当处理和弃置有害物品案为例,其被联邦法院处罚超过1.1亿美元。但这1.1亿美元并不全是罚金,很大一部分其实是改变违法行为的成本,如为垃圾建立专门的处理设施,把因不当处理垃圾污染的河道处理干净等环境损害修复费用。
而这一部分赔偿,很大程度上就要依靠环境公益诉讼来提起。企业违法成本,不应仅仅是缴纳罚款,还应该包括对周边受到环境质量损害的公众给予的赔偿。不但要赔,还要改正违法行为,改善环境质量,稳定达标排放。
李静云表示,环境公益诉讼的目的,除了弥补执法能力的不足,还有就是要提高违法成本、约束企业,使其不再违法。
对此,企业层面也有类似认识。在2014中国环保上市公司峰会上,桑德环境董事长文一波曾对记者表示,新《环保法》出台后,企业的警惕性提高了好多倍。因为一旦做不好,甚至可能遭遇“灭顶之灾”。
“就像反腐,以前大家没有感觉,但一旦全面执行、不留死角,就有人把它当回事了。”文一波表示,如果新《环保法》得到全方位执行,全民监督,结果肯定会不一样。
瀚蓝环境总经理金铎也表示,新《环保法》的实施让很多企业增加了运营成本,不仅处罚非常严厉,甚至还有刑事责任,有可能出现企业因此倒闭的情况。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