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民营经济新常态:产能过剩、融资难、税费负担重等问题仍然存在

作者:张智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5-01-01 00:22:00

摘要:国家统计局公布了第三次经济普查结果,数据显示,民营企业比重不断提高,成为最具创新活力、最具成长性、吸纳就业最多的市场主体。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智 北京报道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第三次经济普查结果,数据显示,民营企业比重不断提高,成为最具创新活力、最具成长性、吸纳就业最多的市场主体。但是,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庄聪生却发现,在蓬勃发展的民营经济中,问题和困难仍然普遍存在。

  “现在民营企业产能过剩、融资难、税费负担重等一系列问题仍然存在。”庄聪生在《中华工商时报》召开的“2015年民营经济发展与展望”年会上表示。

  而更严重的问题来自于软环境。庄聪生表示,民营企业不受信任、受挤压、遭排斥的心理负担,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缺失造成的生存环境负担,以及各方以承担社会责任为名,行“抢吃唐僧肉”之实的社会性负担,依然在不同程度上如三座大山般压在民营企业头上,使民营企业在发展道路上举步维艰。

  如何解决民营经济出现的问题,切实有效地激活民营经济的活力,挖掘民营经济的潜力,是眼前以及长远非常重要的工作着力点。

  新挑战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第三次经济普查结果显示,我国私营企业增长明显,私营企业达560.4万家,占68.3%,比2008年359.6万家增加了40%。

  但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大型企业受益于“规模大、资金足、底子厚”等优势渡过难关,而部分中小企业则没有摆脱被淘汰出局的现实。中国经济当下正面临着很大的下行压力,重要的原因就是民营经济的发展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发展环境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甚至在下滑。

  “我国民营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各种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资本问题。在当前我国劳动力绝对数量下降、社会资金供给结构性矛盾突出、土地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民营经济能够获得的社会新增要素资本的空间较为有限。另一方面,民营经济的融资成本过高,融资渠道过窄。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严重影响民营企业投资意愿,不利于小微企业发展。”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副主任闫敏表示。

  而在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看来,问题可能更加严重。

  周天勇调查发现,民间借贷2014年在7500亿左右,平均利率在23.5%。而企业从银行贷款,利率一般为12%,小型企业贷款利率则高达20%—25%,融资成本仍然偏高。从利润来看,制造企业平均利润率不到4%,餐饮业2014年1到10月份平均利润率不足2.5%,小微企业营运能力明显下降。更糟糕的是,“企业税费负担一直在恶化。”周天勇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政策、产业和金融资本的支持是实体经济无法绕过去的一道坎,需要政府和金融机构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帮助民营企业走出困境。中央对民营经济的支持政策是足够了,但是能否真正落实到位,始终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大问题。

  新机遇

  自从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4年APEC峰会上系统阐述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后,如何适应新常态、把握新机遇、实现新的增长点已经切实地摆在民营企业面前。

  “我觉得新常态里面应该是充满了机遇,充满了商机,我们会抓住新机遇。”正泰集团董事长、浙江省工商联主席南存辉表示。

  主动转型、主动升级、主动关停一些不适应在新的业态下、新的时期里发展的企业产能和产业,在南存辉看来,正是新常态的必经之路。

  南存辉调研发现,浙江民营企业10%到20%的大企业正在引领新常态,而30%、40%都是在互联网这个方面的,适应新的业态、新环境的企业,另外30%左右正在转型,剩下的还有15%到20%是政府要求主动淘汰的。“转型是很痛苦的事情,但浙江民营完成得不错。”南存辉表示。

  “靠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结构调整,我国民营经济的生机将逐渐释放。长期来看,我们的增长潜力能够达到8%。”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表示。

  从民营经济的投资情况看,现在年均民间投资总额从2006年的5万亿增长到目前每年20多万亿;在社会投资总额中,民间投资从48%上升到65%;近几年,民营经济投资增速一直比国有经济高4-5个百分点,2014年上半年国有投资16%,民间投资是20%。总的来看,民间投资的环境有所改善,民营企业的信心有所提振,民间投资增长的内在动力进一步激活。

  在这种情况下,2013年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在明确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的同时,特别提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领导非公经济的发展,激发非公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这从政治上进一步肯定了民营经济的地位。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