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投资机构涌入环保项目 PPP或成地方融资新平台
摘要:国务院印发《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提出在资源环境、基础设施等领域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马维辉 林晓 北京报道
好的政策,到了基层就走样,这样的故事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
11月2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提出在资源环境、基础设施等领域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
不过,桑德集团董事长文一波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PPP有可能成为地方政府新的融资平台,目前已经出现了这样的苗头。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由于近两年大量投资机构涌入环保领域,供求关系变化导致项目溢价走高;另一方面,在中央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背景下,PPP已经成了地方政府为数不多的融资通道。
新融资平台
文一波表示,在中国目前政府财力不足,支付有困难的情况下,PPP是一个很好的基础设施融资模式,也是目前体制制度和法律框架下民间投资回报稳定的投资方式,是拉动民间投资进入实体经济的好办法。这种模式可以确保项目的周期、质量和效果,还能保障环境措施最终顺利运行,避免出现大量的“晒太阳”工程。如果能够正确引导,PPP将远远优于4万亿模式,利大于弊。
但是目前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文一波说,地方政府有一种倾向,把PPP看做下一个红利,他们的目的不是解决环境问题,而是解决资金问题。
例如,有些地方政府把成本一个亿的项目,用8个亿的高价卖出,吸引社会资本。这其中有些中介机构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帮助进行包装,让这些项目变成了融资平台。有些地下管网,看不见摸不着,甚至连图纸都没有,就可以卖到几十亿。这些项目根本就没办法做到尽职调查,最后这些费用就会分摊到用户头上,本来几毛钱的费用可能涨到几块钱,引起民众反对,而这也是民间资本不愿意看到的。
贵州楚天环境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文也向本报记者表示,今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全面部署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这样一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通过传统的BT、BOT等方式运作项目,基本上就走不通了,而唯一没有封死的道路就是PPP。
“就这个问题我与一些城投公司的董事长聊过,他们也发现,只有PPP这条路能够绕开原来的限制。”胡文表示。
这样做的好处之一是降低政府风险。原来通过地方融资平台举债,政府要承担100%的责任。而通过PPP的方式,政府只要象征性地分摊一点,例如5%,就可以举债,风险则主要是社会资本的。
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建设管理系教授王守清告诉本报记者,当前地方政府普遍资金匮乏,但是又想做项目。过去还可以通过城投公司融资,或者卖地来解决资金问题。如今土地没人买了,融资平台又不让做,所以只好打城投公司手里那些优质资产的主意,希望把这些优质资产拿出来做PPP,以吸引社会资金,然后再用这些资金去干新的项目。但这样一来城投公司则又叫苦连天。过去,有的项目赚钱,有的项目赔钱,综合算下来还能维持平衡。如今光把赚钱的东西剥离出去,剩下的让城投公司怎么办?这也是一个问题。
而对地方政府来讲,风险则有两个:一是优质资产拿出去,可能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二是吸引过来的社会资金,政府拿它干什么?如果还是不可持续的项目,则又会造成新的风险。
文一波对此表示,事实上,这些资金地方政府并不是拿去投资国家希望其做的项目,“这是对社会资本的一种伤害。”他表示。
王守清表示,这一问题他在非正式场合曾经向财政部的官员反映过,所以官方应该知道这一现象的存在。
资本过剩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实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
胡文表示,以前环保领域回报较低,投资机构更愿意将资金投向房地产等高回报行业。但近两年,投资机构没有更好的投资方向了,很多就开始涌入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如垃圾处理、污水处理、供水项目等,这些项目虽然回报较慢,但是相对稳定,市场不会萎缩,没有周期性,所以在投资机构看来有利可图。
“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就明显感觉到,一有项目投资机构就会蜂拥而至,这是大家始料未及的。”胡文表示,例如他们正在参与的一个5万吨的污水处理项目,竟然有13家机构参与招标。而在过去,一般只会有2-3家。
“实体经济是产能过剩,环保产业则是资本过剩。”胡文表示。
资本过剩的结果就是谈判的主动权转移。原来有资本的企业去跟地方政府谈还有一些优势,现在则必须资本与“关系”齐头并进,才能拿下项目。
“供过于求了,讨价还价的能力就弱了,(社会资本的)话语权肯定是越来越小了。”胡文说。
文一波也表示,本来PPP应该尽可能拉动民间资本对项目的投入,引入专业化和市场化的机构来运营。但目前,项目还大多是强调政府自己的主导地位,对民间资本事实上还存在挤出和压制。
不过,换一个角度看,政府主导也有其好处。大岳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金永祥向本报记者表示,环保产业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需要政府代替公众来把关、比较、选择更加优质的企业。
作为政府来讲,肯定更加欢迎资金雄厚、规模较大的企业,因为这样的企业更重视信誉,也更容易管理。
不过,王守清表示,这样发展的结果很可能造成民间资本不再愿意进入这一领域。因为在法制不健全、地方政府信用又严重透支的情况下,没有民企愿意将巨额资产长期投入到一个项目。而如果PPP项目只是国企参与,民企不动,还是“在体制内转悠”,实际上就没有太大的意义了。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