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用行政手段控制城市规模没有成功的先例” 北京也现用工荒
摘要:11月8日上午,北京市西城区虎坊桥人才市场里只有稀稀拉拉的十几个人。一家餐饮公司的负责人无奈地将招聘启事上服务员的待遇从“试用期2600元/月,转正后2800元/月”改为“3000元/月和3200元/月”,但直到当天中午招聘会结束,他仍然没有招到足够的人。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胡坤 北京报道
11月8日上午,北京市西城区虎坊桥人才市场里只有稀稀拉拉的十几个人。一家餐饮公司的负责人无奈地将招聘启事上服务员的待遇从“试用期2600元/月,转正后2800元/月”改为“3000元/月和3200元/月”,但直到当天中午招聘会结束,他仍然没有招到足够的人。
“北京餐饮、酒店等一些行业里已经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用工荒的情况。”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陈秀山向《华夏时报》记者指出,北京从事服务员的外地人群在萎缩,而这与北京控制人口的战略不无关系。
自2010年以来,随着“大城市病”开始集中爆发,不堪其苦的北京开始有意识地控制人口规模,近两年更是加大了力度,而现在也似乎已经开始见到成效了。不过,在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陆杰华看来,北京控人现在即便取得了成效,也只能是短期的。从长期来看,如果不重新定位城市功能,北京控制人口规模的目标就很难实现。
外地人少了
11月8日星期六,但虎坊桥人才市场里却依然人影稀疏。而几年前的每个周末,这里都会出现人头涌动的景象。
“现在机会很多,找个活儿干是不成问题的。”来招聘会上找工作的冯凯(化名)告诉本报记者,他在过去的两个月里已经换了3份工作。他现在在顺丰速运上班,待遇还可以,但是上班地点太远,在首都机场附近。
临近招聘会结束时,冯凯看上了通州一家眉州东坡酒楼招聘服务员的信息。由于现场没有其工作人员,他按照招聘启事上的联系电话打过去,对方让他立刻去通州面试,但冯凯却犹豫了,觉得通州也有点远。“再找找吧,趁着现在工作好找,一定要换个满意的。”他说。
郑磊在北京朝阳区开了两家安徽菜馆,他对招工难深有体会。“我现在招人从不敢太挑剔。”他说。但即使如此,饭馆里的服务员、配菜工就一直没有招满过。幸亏一些从老家跟着过来的亲戚和同乡还算一直稳定,如果没有这些班底,他真不知道怎么将饭馆撑下去。
除了餐饮服务业外,在北京,保安、导购、护工、家政等一些行业的从业人员都以外地人为主。据北京市职介服务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这两年这些职业的用工缺口一直比较大。
“北京人口的总量虽然还在增加,但人口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陈秀山指出,一些人眼中所谓的“低档次”外地人正在减少。
管控见效?
“现在北京市的人口增速跟‘十一五’期间比起来,确实明显下降了。”陆杰华认为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北京经济增速明显下滑。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4年前三季度,北京的GDP增速只有7.3%,在全国排名靠后。而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北京这两年加大了控人的力度。
北京明确提出人口调控是在2009年。当年的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探索建立人口调控目标责任制”。不过,北京市的人口调控实际上却是从2010年开始真正起步。
1990年以后,北京市人口流入出现了加速的趋势。1990年第四次全国普查时,北京总人口为1081.9万人,2000年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为1381.9万人,十年增加了300万人。而到了2010年第六次全国普查时,北京市的人口已经达到了1961.2万人,这个十年增加了将近600万人。
在此期间,外地人也呈现出加速拥入的趋势。尤其是在经历过2008年奥运后的“刺激”之后,北京市的外地人拥入达到了顶峰,当年的新增外地人数量为创纪录的195.3万人。也正是在这一年,北京的“大城市病”陆续爆发,北京市政府也开始强调进行人口控制。在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时任北京市市长郭金龙以较大篇幅阐述了人口控制的目标和决心。
北京控人的第一刀砍向了地下室出租。在2010年年底,北京市23个部门联合召开了地下空间综合整治工作会议,要求迅速清理利用地下空间违章出租住人的问题。此后,北京的地下室整治突然发力,数以万计的所谓“鼠族”被清理出了地下室。
以清理地下室为开端,北京控人的力度不断升级,其管控目标也从地下转移到地上,比如出台文件打击群租等等。此外,2011年一开始,北京就对小百货、小食杂店等17类业态提升审批准入,约涉及30万户商业主体、100万名流动人口。2013年,动物园批发市场将外迁的消息被确认。2014年北京各区幼升小又突袭式提高了门槛,将数以万计的非京籍适龄儿童挡在北京校门外。
近两年来,北京市控人似乎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至少新增外地人口的数量在逐年下降。2011年,在北京控人措施大规模展开之后,当年的外地新增人口从前一年的195.3万人锐减到37.5万人,2012年继续减少到31.6万人,2013年进一步减少到28.69万人。
从11月1日开始,北京市开始了新一轮的入户人口抽样调查,北京市2014年的最新人口数据即将出炉。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新增外地人口数量毫无疑问将继续下降。
非长久之计
“在目前的情况下,在北上广深这些特大城市,必要的行政控制手段还不能完全放开。”陈秀山表示。
不过,陈秀山同时指出,人口管控只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一种过渡性的做法,而未来的趋势是放开,毕竟自由迁徙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而且,“完全用行政手段控制城市规模没有成功的先例”,他认为应该更多地去依靠市场的引导。
陆杰华也认为,一味地清除人口并不一定会有好的效果。他认为“大城市病”并不只是人多才引起的,其主要原因是城市定位功能不清晰。比如,北京不仅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心,还是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等等,功能太多太杂必然会导致城市的膨胀。
“应该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做好规划,明确其功能定位,并依此来布局我们的人口和经济结构。”陆杰华认为,政府不能管得太多。理想的情况,应该是政府决定规划,企业决定岗位,个人决定去留。
据陆杰华介绍,北京市相关部门正在对2005年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进行修编,届时北京的城市功能将会被重新定位。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