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营、投行、两融三大“功臣”助力 14家券商前三季净利涨五成
华夏时报记者 盛青红 广州报道
券商三季度业绩大放异彩!
截至10月28日晚间, 19家上市券商中已有14家券商发布三季度财报,全部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14家上市券商前三季度共实现营业收入494.21亿元,同比增长36.15%;实现净利润(归属母公司净利润)184.87亿元,同比增长47.18%;仅第三季度营业收入就高达206.62亿元,实现净利润81.55亿元。
仅从第三季度看,西南证券、太平洋证券、光大证券实现了爆发式的增长,营收同比增长分别为127.74%、171、44%、167.47%,净利润同比增长分别为73.45%、249.84%、271.90%。
本报记者仔细研读上述14家券商财报发现,2014 年前三 季度,在证券行业经营环境整体显著好于去年同期的背景下,券商自营、投行、两融等业务的爆发成为券商前三季度挥戈跃马的大功臣。以招商证券为例,其投行收入、自营投资收益、两融等业务收入对新增收入的贡献度高达90%,而经纪业务净收入对新增收入的贡献度滑落至10%。
三季度报捷
券商三季报的数据似乎更能印证近期以来牛市的基调。
记者根据同花顺IFIND数据统计,以2014年前三季度为时间轴,14家上市券商中,营业收入同比增幅在50%以上的有5家券商,分别是太平洋证券、西南证券、国元证券、山西证券和国金证券,其中太平洋证券以营收8.74亿元、同比增长率120.41%的佳绩名列榜单之首,西南证券营业收入25.82亿元,同比增长107.24%,位居第二;国元证券、国金证券、山西证券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分别为57.31%、53.29%及52.51%,分别在榜单上排名第三、第四、第五名。
从净利润方面来看,14家上市券商中净利同比增幅在50%以上的有10家券商,增幅超过100%的就有3家,分别是山西证券、国金证券和太平洋证券。其中,太平洋证券净利润为3.719亿元,同比增长363.28%,高居榜首,国金证券实现净利润5.51亿元,同比增长134.66%,山西证券实现净利润3.763亿元,同比增长118.29%。
如果单单以2014年第三季度为时间轴,在14家已公布财报的上市券商中,营业收入同比增幅超过50%的有10家,其中西南证券、太平洋证券、光大证券更是实现翻番的增长幅度,增长幅度分别为127.74%、171.44%、167.47%;净利润增幅超过100%的有7家,其中西部证券、太平洋证券、光大证券增幅高达203.92%、249.84%、271.90%。
而二级市场上投资者犹如被注射了兴奋剂。太平洋证券公布三季报当日股价上涨超4%,光大证券自10月25日公布财报以来,累计涨幅超9%,国金证券公布财报当日也是涨幅超过4%。
自营助力 投行大反击
本报记者仔细研究已发布的14家券商三季度报告发现,券商三季报风光无限背后的功臣就是投行、自营及两融业务。
在今年牛市唱响的预期下,股债确实双双走出了不俗的行情。根据广发证券研究报告数据,2014年前三季度股票日均成交金额2201亿元同比增长14%,深沪两市的股票基金总成交金额同比增加了21.49%,沪深300、中证全债分别上涨5.2%、7.3%,股权融资金额3797亿元,同比增长27%,两融余额6111亿元,同比上升114%。
而受益于此,券商自营投资收益对新增收入的贡献脱颖而出。以西南证券为例,2014 年前三季度,西南证券经纪业务收入、投行、资管(含基金子公司)、自营、净利息收入业务占比分别为18%、27.5%、5.8%、31.7%、10.2%,自营收入同比大增107.09%,一跃成为西南证券业务贡献度最高的板块。无独有偶,自营收益也同样成为国元证券的业绩主动力,2014 年前三季度,国元证券代理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投行、资管、自营、净利息收入分别为6.59 亿元、1.64 亿元、1.04 亿元、8.16 亿元和4.31 亿元,业务占比分别为30.1%、7.5%、4.8%、37.3%、19.7%,其中自营实现同比增长140%,业务占比提升12.4 个百分点,成为贡献业绩的主力。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受益于IPO的开闸及定增的爆发,投行业务绝地大反击。兴业证券分析称,2014 年前三季度,招商证券共完成股票首发7 家,发行金额55.74 亿元;3 个增发项目,金额26.21 亿元;债券主承销26 家,承销金额331.7 亿元;总承销金额达413.65 亿元,同比增51.34%,共实现投行业务收入8.04 亿元,同比增255.8%,业务贡献比重由去年同期的5.1%上升至12.2%。
同样受益于投行业务大增带动业绩增长的还有长江证券,公司前三季度实现投行业务收入2.89 亿元,同比大增538.2%。
而从三季报披露的数据也可以发现,两融、股票质押融资等资本中介业务也逐渐成为券商业绩贡献的主力军。例如,西南证券前三季度融出资金为51.82亿元,而其去年年底仅为22.24亿元,增长幅度达到了133.04%,利息净收入同比增加121%。
从去年8·16事件中缓冲过来的光大证券两融规模也获得快速发展。今年第三季度末公司两融余额224.2亿元,较2013年末120.9亿元增长85%,两融市场份额3.7%,较去年末3.5%有所提高;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余额32.1亿元,较去年末增长188%,主要为股票质押回购业务等贡献。
“四季度盈利、政策、资金、轮动等各因素全面积极向好。盈利方面,预计前三季度19家上市券商综合收益、净利润同比增长56%、43%;政策方面,预计5月份‘创新15条’相关12条细项四季度将频繁落地。”广发证券首席分析师李聪在研究报告中指出,“资金层面,两融、客户保证金持续增加;轮动方面,2014年以来沪深300上涨2.6%,高弹性的非银板块涨幅5.8%(其中证券7.4%),排名一级行业涨跌幅倒数水平。在前述各项利好因素驱动下,证券板块具备较强补涨潜力。”
早在今年5月,监管部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证券经营机构创新发展的意见》共15条内容。监管部门对“创新15条”意见制定了时间表。业内人士认为,根据时间表,预计四季度细则将密集落地,进而将对证券板块表现构成正面影响。
针对四季度投资节奏,博时基金宏观策略部相关人士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从节奏上来说,融资融券的余额还远未探到天花板,初始融资买入多少与后续股价涨幅高低无关,但融资余额的增加与上涨同时发生,有助于放大涨幅。
“沪港通开启后A股参与者主要为境外机构,短期沪港通开通后是否能形成一波行情,我们偏于谨慎;中期影响主要在估值体系上。没有发现居民的资产配置行为发生重大变化,但散户上短线交易量的确大幅增加,融资买入也更加跟随主题。”上述博时基金宏观策略部人士认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