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替代不了房地产
程凯
事前没有什么征兆,《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就这么开始征求意见了。
这份国务院法制办在其网站上公布的意见稿,最让人关注的是这个信息平台的使用问题,根据意见稿,“权利人、利害关系人、有关国家机关可以依法查询、复制不动产登记资料,但不得将查询获得的资料用于其他目的;未经权利人同意,不得向社会或者他人泄露查询获得的相关资料。”
应该说,这样的结果很温和,既能保证这个信息平台的公平公正,还能一定程度地保证公开性。当然,大家期待的谁都可以以人查房这样“激烈”的操作并没有在计划中,并且也没有说可以通过房子的登记和查询直接反腐败;但即便如此,按照暂行条例,只要有利益相关人可以查房,那么就不会再有腐败持有房地产的容身之地。
房价会不会因此而跌?我没有答案,因为以前我们想象中的大量的房产都在腐败者的手中并不靠谱,有,甚至有很多,但是更多的房子还是被人合法合理地持有,一个人有太多的房子,也可以是投资的,甚至也可以是投机的,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现在体量这么大,不可能是一个完全投机的市场。
更何况,不动产登记还将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按照官方给出的进度,2014年建立统一登记的基础性制度,2015年推进统一登记制度的实施过渡,2016年全面实施统一登记制度,2018年前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投入运行,不动产统一登记体系基本形成。并且这还只是一个计划中的进度表,此前国务院曾要求在今年6月底前就出台不动产登记条例,但是现在8月中旬了我们看到的也只是一个《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
所以,我觉得,不动产登记这个事情要正确地看待,不是冲着楼市调控去的,也不是冲着反腐败去的,甚至也不仅仅是为了今后征收房地产税,这其实是一个起码的基础性的信息平台,偌大一个国家,有多少不动产的家底,老百姓有多少不动产的财富,这样的数据还是应该有的吧!所谓的按照数目来治理国家,一个国家的资产负债表里面不动产的明细也应该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吧!
说到这里我的意思是清楚的,一个《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是不可能对房地产市场形成多大打击的,并不是像潘石屹所说的那样,房地产即将撞上冰山了。
潘石屹3个月前说过:“今天要搞不动产登记,是个傻瓜都知道这个钱要变成人民币会比较有利,变成房子放在城市里边,还要让政府的系统给你登记了,这不是犯傻吗?宁可换成英镑美元人民币,也不能换成房子,这就是我认为不动产登记办法出台,会增加市场上房子供应,增加房子供应量,房价就会跌。”
潘石屹的话方向没错,但是量能的估计我觉得不靠谱,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听起来很符合逻辑,但是最重要的是这个逻辑能发挥出多大的量来,你说风来了,风来了没错,但是一二级风还是七八级风的差距就很大,完全是两码事,如果没有七八级的大风,一头猪站在哪个风口也不能被吹起来。
不过,你要问房地产业现在有没有问题,当然有问题,但是那是自身的问题,并不会因为一个不动产统一登记就发生多大的质变。房地产现在的问题,是结构性的问题,是局部过热的问题,是一方面投资增速在下滑、另一方面“刚需”却又被限制住了的问题。其实,这还都是房地产自身的问题,关键是这个问题放在整体的宏观经济环境中,就变成了一个大问题,那就是房地产的投资现在在经济中的体量,已经到了一个谁也难以替代的地步。
之前我在《地平线》中写过三期的“谁能替代房地产”,说了无数的选项和可能,但是就是谁也不能顶住大梁。就算是我们这几个月给予了很高期望的微刺激、定向刺激、棚户区改造和高铁项目建设,从最新的数据来看,都不能持久地给房产地产投资下滑带来足够的对冲。
根据国家统计局8月13日公布的数据,1-7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7%,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创2002年以来最低。具体到房地产上,1-7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3.7%,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12.8%;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7.6%,销售额下降8.2%;其中1-7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速为2009年8月以来最低。
很明显,房地产投资拖累着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拖累着整体投资,整体投资拖累着整个经济的增速。再看货币数据,根据央行8月13日发布的报告,7月份社会融资规模为2731亿元,这已经是自2008年10月以来最低的月度总额,而7月贷款意外地大幅放缓,也被认为是“房地产市场的疲软压低了对新贷款的需求”。
瑞银的汪涛因此认为:“房地产部门的结构性调整给其他行业带来越来越大的负面拖累,微刺激效果逐步消退,信贷和财政的支持力度有所减弱。”
不乐观地说,这是一个相当微妙甚至是危险的时刻,房地产纵使被千人骂万人恨,但是现在就是没有人能够替代它。微刺激还需要继续甚至是加码,货币政策似乎应该在下半年进一步放松,对楼市的放开限购限贷好像也应该更加地宽容,否则的话,谁来保证今年有一个7.5%的增长呢?
(作者为华夏时报编委)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