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艺术记忆历史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07-18 22:50:00
摘要:来自两个文明古国的艺术家在北京展开一场艺术“对话”,这是正在进行中的“第二届中意当代艺术双年展”,它被命名为“记忆”或者说是“记忆修辞学”。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吴小曼 北京报道
来自两个文明古国的艺术家在北京展开一场艺术“对话”,这是正在进行中的“第二届中意当代艺术双年展”,它被命名为“记忆”或者说是“记忆修辞学”,从中不难看出策展人的野心,他们旨在重新梳理或者说定位当代艺术与时代、社会、历史的关系。但往往过多突显策展人意图的展览会使参展作品在作品选取上有所局限,故也是这届“中意双年展”一、二线艺术家缺席的原因。
该展览自6月底开幕将持续到8月下旬。它除了展现近年来中意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学术水准之外,“中意双年展”首次以售票的方式展出也引来艺术与商业的争议。
过去与未来
“既面对过去又面向未来”,题材涵盖近百年中意艺术家的生活与记忆,以时间的线性线索,寓意历史与未来,这是“中意当代艺术双年展”的文献意义。它不同于首届双年展在意大利米兰举办,而是到了北京,由于它是非官方的一个“双年展”,其展览场地设在了798而不是国家美术馆。
本届中意双年展共分5个展场和5个不同的主题:面向过去的回忆、数码的回忆、回忆2012“自然之沉思”等,这些不同的主题都涵盖在大的主题“记忆”之下。其不同于其他展览之处是策展人在布展上做的尝试,即用一个中国艺术家作品搭配一个意大利艺术家的作品来体现“对话式”原则,也就是所谓的交流式展览。
该展览中方主策划人棉布认为之所以选择一个意大利画家作品搭配一个中国艺术家作品这种方式,目的是让观众可以直观地感受中意艺术家对相近主题的不同思考。棉布同时也是在3画廊创始人之一。她与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策展团队成员、意大利银行艺术投资顾问桑德罗·奥兰迪先生于2012年共同发起了这个展览,桑德罗主要负责挑选意大利艺术家作品,棉布则是中方艺术家作品的挑选人,他们共同走访了200多个中国艺术家的工作室,最后选择了60位中国艺术家参展。
从这些展出作品中可以看到艺术家个人私密性记忆与宏大的社会公共记忆之间的交织,它构成艺术的人文叙事与历史叙事。
个人记忆与公共记忆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陈岸瑛认为曾被杜尚的小便池战胜的传统美学正卷土重来,艺术被重新理解为抒发艺术家个人思想情感的媒介。
而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却没有经历西方艺术史,中国当代艺术完全是近30年发展出来的,它包含着传统的技法、对西方现代艺术的模仿和试图摆脱西方回归中国传统绘画的尝试,这些不同的流派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当代艺术但它并不代表艺术的当代性,它也不同于西方意义的当代艺术,而真正的当代艺术是包含着当代性,即艺术从技法向社会生活延展, 所以陈岸瑛认为,“西方的现代主义,它背后仍然是有一个市场做基础的,它是在本土慢慢发展起来的,表面上不讲什么钱,但那些画家还是跟画廊签约或办画展卖作品什么的,有一个自然的发展过程。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际上成功的中国当代艺术,从内部来讲,与时代创伤有关系,导致艺术家去反思文革遗产;但是对国外的观众和买家来讲,他们认为这些作品是中国人的自我写照,像那种笑脸呀、集体主义呀。日本艺术家村上隆对中国当代艺术的走红有一个有趣的评价。他说,全世界都看到中国在巨变,但搞不清楚是怎么回事,然后就通过这些作品来获得解释,仿佛通过这些作品来解中国这个谜;但是,当这种困惑和好奇消失以后,这样的作品可能就丧失了它的前景。但是,这些作品的没落,并不意味着中国当代艺术史的终结,恰恰相反,随着本土市场的确立,中国的当代艺术史才刚刚开始。
这或许是“中意双年展”挖掘年轻艺术家的意义,他们直接从走访艺术家工作室中去发现更具活力、先锋、新锐的艺术家作品,而不是侧重艺术家的名气,棉布说另外一部分参展艺术家作品则是通过“海选”的方式。
比较中意艺术家的创作,棉布认为中国艺术家受到的掣肘还比较多,这里有技术上的,但更多是文化上的,往往拘泥于现成的艺术形态难以突破,而意大利艺术家的想象力更丰富,他们敢于在技巧、思想、形式和材料上做尝试。“比如说,意大利的艺术家,自恋,激情不够,不像中国艺术家对双年展有激情。这样在情绪上,他们有一个对照。另外从概念上,你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意大利艺术家有一个框架。尽管他很自由,但你一看就明白他玩的是哪一路,不需要传记版的访谈,看作品就知道作品的源头在哪儿,能看到作品的整个路数。中国的艺术家有点横空出世,所以需要挖掘。”
“比较同样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的两个文明古国的艺术家作品很有意思,他们都想在文化上飞跃,所以我们这届的主题定义为“记忆”。”
棉布说他们策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打开一个话匣子,同时设定标准。关于记忆有几个层面的意思:一是艺术史是关于记忆的意义所在,所有的艺术家都要面对这个艺术史;其次是个人的记忆,艺术家的作品不能做假;还有芯片,也是记忆,是面对高科技的思考。所以,我们是围绕这几个层面来挑选本届双年展的作品。
因此,他们在选择作品上,除了架上绘画,还有一部分是装置、多媒体和影像资料,这些更接近于当下人的记忆与思考。
在布展上,他们尽量在空间上体现两种文化的对比,棉布说,比如60个中国艺术家对应60个意大利艺术家。空间自身有它基本的性质,比如艺术工厂是包豪斯建筑,这个建筑自身很著名,我们就把相对著名的艺术家放进来,命名“面向过去的记忆”。杨·国际艺术中心只能给我们十几天的时间,我们就把第一届在意大利的展览作品作为一个回顾展,让大家看到双年展在时间上的一个连续性。
邱志杰的作品则放到了北京塑料三厂文化园。棉布介绍说,因为他的作品是有隐喻的,一个大磨盘,磨盘上刻满星星和月亮,然后放在沙子上,整个大地都是星星和月亮,很童话的一个作品。
商业与艺术的未来
除了在艺术性和学术性上的考量,“中意双年展”在商业模式上也做了新的探索,但同时也引来争议。“中意当代艺术双年展”组委会总监季晓枫并不讳言他们就是想在不损伤双年展公共性的同时也兼顾到商业上的成功,并做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除了邀请赞助商,他们还在开幕式上做了相关的文化主题活动,比如推广中意美食与美饮,而首次以售票的方式展出也是一种突破。
季晓枫说以往的展览,包括当代双年展、成都双年展等都是送票,而他们这次“中意双年展”每个场馆都要售票,门票收入当然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观众的一种意识。季晓枫认为,“中意当代艺术双年展还是一个平台项目,双方合作者——意大利的Artantide.com和中国的在3画廊当然有自己关于未来发展模式的考虑,比如一个商业与公益兼具的艺术家与策展人同业联盟,比如中意两国私人美术馆收藏顾问系统的建立与发展等等。但是作为一个开放平台,我们希望能从双年展中受益的首先是愿意花钱买票参观的观众,能让他们从中获得真实、直接,对艺术创作有启发的前沿信息,建立对真正纯粹艺术的感知和喜爱,这是我们的首要任务,也同时是其他任何所谓商业的和非商业的模式得以顺利建立的基础。”
这些多元的展览形式,或许会为纯学术的双年展带来新的关注点。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