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城商行应加大“混合”力度后再上市

作者:杨国英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07-12 01:33:00

摘要:在上市银行股近乎没有溢价(股价差不多等同于每股净资产)的情况下,这些赢利能力貌似很不错的城商行、农商行,为什么还会对IPO如此踊跃呢?
■杨国英

    尽管,当前上市银行股整体仍深陷“破净”之泥沼,但是却无法阻挡新一轮城商行、农商行IPO的狂热——截至目前,已有包括江苏银行、上海银行、盛京银行等6家城商行,以及无锡农商行、张家港农商银行、江阴农商银行等5家农商行,分别预披露了招股说明书。
    对此,如果进行财务评估分析,相信绝大多数专业人士会感到纳闷,在上市银行股近乎没有溢价(股价差不多等同于每股净资产)的情况下,这些赢利能力貌似很不错的城商行、农商行,为什么还会对IPO如此踊跃呢?
    在利差收入相对垄断的我国银行业,16家上市银行年利润差不多占到全部A股上市年利润的总和,资产规模相对较小的城商行、农商行,自然也很容易赚钱,近五年来,我国城商行、农商行的年均净利润增速高达30%以上。从这个角度看,参照目前上市银行股的市净值水平,应该说,当下新一轮城商行、农商行的踊跃上市,是一笔不合算的买卖。
    任何貌似非理性的举动背后,其实均隐藏着难为人知的内情,当下城商行、农商行的踊跃上市也是如此。
    其一,不良贷款上升所可能引发的资本金不足,银监会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末与去年四季度相比,城商行不良贷款和不良贷款率双升,分别增加71.21亿元及0.06个百分点。尽管,城商行一季度末0.94%的不良贷款率处于安全线以内,但是,熟悉银行业运作内情的人都知道,在绝大多数城商行和农商行因未上市而财务监管相对宽松的情况下,事实上,城商行可能还存在着许多隐性的不良贷款,也就是说,城商行的真实不良贷款规模,很可能远远超过银监会对城商行的统计数据。
    城商行的融资饥渴症,在过去两年A股市场IPO封闸时早已显露出来,重庆银行、徽商银行和哈尔滨银行为了补充资本金以融资抗压,已通过转道港股市场实现融资,而更多自知无望上市的城商行,比如汉口银行就曾另辟蹊径增资扩股,同时引台资入股,减轻资本压力。
    其二,政绩虚荣心之下的上市冲动,众所周知,尽管在过去十年中,我国城商行、农商行均已完成股权改革,引进了部分社会资本尤其是民营资本,但是,除了泰隆银行等极少数城商行外,绝大多数城商行、农商行仍然是国资绝对控股。
    在城商行、农商行绝大多数仍由国资主导的情况下,可想而知,一来相关城商行、农商行在具体运营中,其信贷资源不可避免地会向当地政府融资平台倾斜,二来在政绩虚荣心之下,相当一部分城商行、农商行会将“做大”列为首要诉求,正因为此,在过去数年间,我们会发现,诸多城商行、农商行均显得“自不量力”地进行跨区域扩张,也正因如此,城商行和农商行选择上市融资做大的欲望,可以说从来没有停息过。
    原则上,只要具备上市财务要求,城商行和农商行上市,不是不可以有,甚至理应鼓励,因为,通过IPO上市,理论上不仅可以提升其资本充足率,而且还可以相对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但是,在现行绝大多数城商行、农商行仍由国资完全主导的情况下,即使其IPO上市成功,也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城商行、农商行的内控机制缺失这一核心症结。因为,在国资完全主导的格局下,即使成功实现IPO,城商行、农商行的信贷资源仍然会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倾斜,其首要诉求,可能仍然是“做大”,而不是“做强”、“做精”。而且,更可能因为IPO上市成功,伴随着其资本金规模的扩大,会对城商行、农商行的风险控制起到负向激励之效,从而进一步加剧其不良贷款的隐患。
    城商行和农商行可以上市,但必须是在内控机制真实提高的前提下,之于当下而言,欲解决这一制度性困境,有必要尽快对城商行、农商行启动更深层次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因为,城商行、农商行的资产规模相对偏小,既不牵涉到“大而不能倒”的金融稳定问题,许多民资也完全具备深度参与的实力。
    对城商行和农商行启动更深层次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也就是说,相当一部分城商行和农商行,可以在以前民资象征性参股的基础上,进一步放开民资参股甚至控股的门槛。通过更深层次地引入民资参与,既可以阶段性解决部分城商行和农商行资本金不足的现状,更可以从结构上扭转其内控机制缺失的困境。
    城商行和农商行应先启动更深层次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再讨论IPO上市。
(作者为财经评论员)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