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信托收益率借势上涨
摘要:北京市住建委的数据显示,在3天的端午小长假里,北京市新房和二手房签约仅394套,创下7年最低。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陶盈舟 北京报道
北京市住建委的数据显示,在3天的端午小长假里,北京市新房和二手房签约仅394套,创下7年最低。中原地产市场研究部统计显示,目前20家代表性大型房企截至5月中旬的累计销售额为2414亿元,这个数字仅为2013年全年销售额8515亿元的28.3%。
这意味着如果想要达到去年相同的水平,那么在接下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房企大佬们至少需要完成去年总销售额的20%,这似乎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在巨大的资金压力之下,房企濒临资金链断裂边缘的消息已经不绝于耳。
一位第三方销售机构管理人士告诉记者:“就像是当初楼市的爆发增长是市场和各方资金共同推动的一样,一旦市场出现逆转,那么当初这些投到楼市上的资金也必然会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 那么,一直以来向房地产输送资金的信托业也必然会受到波及。
楼市没了“红五月”
“金九银十红五月”,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这3个月似乎从来都是用以彰显市场对房地产的热捧。不过,今年却变了样,“五一”期间的“低迷”态势一直延续到“端午”小长假,“红五月”黄了。
CRIC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5月份,国内24个典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共成交1343万平方米,环比减少9%,同比减少24%。中国指数研究院的数据则显示,5月份全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平均价格为10978元/平方米,环比上月下跌0.32%,也是自2012年6月以来连续环比上涨23个月后首次环比下跌。
“包括我们在内,对楼市都是持谨慎态度。”上述第三方机构人士表示,“房价究竟会进入下行空间还是保持一个阶段后重新攀升,还要看市场的反应和具体的政策。”
无论接下来的楼市走势如何,以往红火的地产信托已经立竿见影地受到了波及。
用益信托数据显示,5月成立的集合信托中,投资领域为房地产的规模为86.53亿元,占比18.1%,为今年以来的最低值,前4个月,房地产集合信托成立规模占比分别为39.3%、27.44%、25.72%和25.9%,而去年同期,这一占比为31.5%。
本报记者了解到,此次地产信托的新增规模降至今年新低,很大程度上与信托公司加强该业务风控和提高准入标准有关,因为在银行贷款愈加趋紧的情况下,不少地产商都将目光锁定了信托,希望借助发行信托产品来缓解资金链。
不得已提高收益
楼市低迷不振,地产信托募资下降,双重夹击下,房地产商不得不高价拿钱。
5月份,多个在售的地产信托产品预期收益率均超过了平均水平,部分甚至高达11%。用益数据显示,2014年1月至5月底,在信托公司发行的487款集合类房地产信托中,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9.7%。而在2013年同期,平均预期收益率为9.65%,这就意味着,在规模呈现明显放缓的同时,房地产信托的收益率反而被抬高了。
以万向信托“山西王府井集团项目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为例,该产品发行规模为3亿元,续存期限2年,实行分段收益,其中最高的投资额预期收益达11.5%,最低10%。民生信托“锦盛12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也与其类似,规模3亿元的募资额度,认购金额在100万-300万元之间,预期收益率可达9.5%,而300万元以上则升至11%。
用益信托分析师帅国让指出,不同的项目和融资方给出不同的收益属于正常现象,只不过在现阶段,这类投向非一线城市的地产项目由于风险更高,其融资成本也相应会抬高一些,“而无论是加强风控还是调整门槛,在面对房地产信托高额的利益时,信托公司是肯定不可能放弃的,所以未来与政策的博弈也会一直贯穿整个过程,并将持续下去。”
今年是房地产信托集中兑付的年份。用益信托数据显示,2011年、2012年和2013年集合资金信托成立规模分别达7888.98亿元、8367.42亿元和9779.33亿元,其中集合资金房地产成立规模分别为2835.37亿元、1821.82亿元、3426.04亿元,占比分别为35.94%、21.77%、35.03%,而这些产品的存续期限大多为两年,2014年正是地产信托兑付的高峰。
信托是房地产不可或缺的融资渠道之一,因此,面对扎堆到期的信托和居高不下的负债率,无论是“买新换旧”还是继续融资都成为当下房企不得不为之的事情,只不过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成本已经远不像以往那么“低廉”。
警惕地产风控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上述万向信托的“山西王府井集团项目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还是民生信托的“锦盛12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其资金投向都是房地产相对不那么发达的二三线城市,甚至是县区。
以“锦盛12号”信托计划为例,其资金投向是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宏达世纪丽景”项目(一期)开发建设,融资方为成都宏达众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无论是项目所在地还是融资方,都并非一线的大房企。显然,在如今楼市前景尚未明朗之际,发行这样的信托产品也就意味着更大的风险。
“正常情况下,只要信托公司愿意发行这款产品,那么就意味着通过了严格的风控审核。”北京某信托公司研究员张兴告诉记者,因为在99号文出了之后,信托公司对于新项目的发行明显比过去谨慎了。
但相对于那些有知名度的房地产公司和一线城市的项目,这些投向二三线甚至三四线地区的项目,无疑要承担更高的资金成本,“因为这些中小房地产企业抵御市场波动的能力肯定不如大型房企,一旦市场持续下滑,那么很容易出现资金链断裂的现象。而对信托公司来说,我给你发这类产品,就意味着承担更高的风险,所以没有较高的利润也不会做。”张兴说。
然而,如果仅仅是追求高收益而频发这类风险较高的信托产品,那么当产品数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很容易出现信托公司被房企牵着鼻子走,因为房价的走势将直接影响到信托公司的盈利水平。
对此,帅国让指出,对于未来降价潮可能引发的资金链断裂,信托公司应进一步加大对融资方的资质审核,前期项目的尽职调查、后期项目管理、项目责任人监督也应加大力度,与此同时,投资者也要树立起风险意识,购买前仔细查看包括融资方资质,资金用途及还款来源,信托公司的实力、专业水平,以及具体项目的风控措施和抵押物等。
北京市住建委的数据显示,在3天的端午小长假里,北京市新房和二手房签约仅394套,创下7年最低。中原地产市场研究部统计显示,目前20家代表性大型房企截至5月中旬的累计销售额为2414亿元,这个数字仅为2013年全年销售额8515亿元的28.3%。
这意味着如果想要达到去年相同的水平,那么在接下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房企大佬们至少需要完成去年总销售额的20%,这似乎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在巨大的资金压力之下,房企濒临资金链断裂边缘的消息已经不绝于耳。
一位第三方销售机构管理人士告诉记者:“就像是当初楼市的爆发增长是市场和各方资金共同推动的一样,一旦市场出现逆转,那么当初这些投到楼市上的资金也必然会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 那么,一直以来向房地产输送资金的信托业也必然会受到波及。
楼市没了“红五月”
“金九银十红五月”,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这3个月似乎从来都是用以彰显市场对房地产的热捧。不过,今年却变了样,“五一”期间的“低迷”态势一直延续到“端午”小长假,“红五月”黄了。
CRIC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5月份,国内24个典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共成交1343万平方米,环比减少9%,同比减少24%。中国指数研究院的数据则显示,5月份全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平均价格为10978元/平方米,环比上月下跌0.32%,也是自2012年6月以来连续环比上涨23个月后首次环比下跌。
“包括我们在内,对楼市都是持谨慎态度。”上述第三方机构人士表示,“房价究竟会进入下行空间还是保持一个阶段后重新攀升,还要看市场的反应和具体的政策。”
无论接下来的楼市走势如何,以往红火的地产信托已经立竿见影地受到了波及。
用益信托数据显示,5月成立的集合信托中,投资领域为房地产的规模为86.53亿元,占比18.1%,为今年以来的最低值,前4个月,房地产集合信托成立规模占比分别为39.3%、27.44%、25.72%和25.9%,而去年同期,这一占比为31.5%。
本报记者了解到,此次地产信托的新增规模降至今年新低,很大程度上与信托公司加强该业务风控和提高准入标准有关,因为在银行贷款愈加趋紧的情况下,不少地产商都将目光锁定了信托,希望借助发行信托产品来缓解资金链。
不得已提高收益
楼市低迷不振,地产信托募资下降,双重夹击下,房地产商不得不高价拿钱。
5月份,多个在售的地产信托产品预期收益率均超过了平均水平,部分甚至高达11%。用益数据显示,2014年1月至5月底,在信托公司发行的487款集合类房地产信托中,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9.7%。而在2013年同期,平均预期收益率为9.65%,这就意味着,在规模呈现明显放缓的同时,房地产信托的收益率反而被抬高了。
以万向信托“山西王府井集团项目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为例,该产品发行规模为3亿元,续存期限2年,实行分段收益,其中最高的投资额预期收益达11.5%,最低10%。民生信托“锦盛12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也与其类似,规模3亿元的募资额度,认购金额在100万-300万元之间,预期收益率可达9.5%,而300万元以上则升至11%。
用益信托分析师帅国让指出,不同的项目和融资方给出不同的收益属于正常现象,只不过在现阶段,这类投向非一线城市的地产项目由于风险更高,其融资成本也相应会抬高一些,“而无论是加强风控还是调整门槛,在面对房地产信托高额的利益时,信托公司是肯定不可能放弃的,所以未来与政策的博弈也会一直贯穿整个过程,并将持续下去。”
今年是房地产信托集中兑付的年份。用益信托数据显示,2011年、2012年和2013年集合资金信托成立规模分别达7888.98亿元、8367.42亿元和9779.33亿元,其中集合资金房地产成立规模分别为2835.37亿元、1821.82亿元、3426.04亿元,占比分别为35.94%、21.77%、35.03%,而这些产品的存续期限大多为两年,2014年正是地产信托兑付的高峰。
信托是房地产不可或缺的融资渠道之一,因此,面对扎堆到期的信托和居高不下的负债率,无论是“买新换旧”还是继续融资都成为当下房企不得不为之的事情,只不过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成本已经远不像以往那么“低廉”。
警惕地产风控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上述万向信托的“山西王府井集团项目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还是民生信托的“锦盛12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其资金投向都是房地产相对不那么发达的二三线城市,甚至是县区。
以“锦盛12号”信托计划为例,其资金投向是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宏达世纪丽景”项目(一期)开发建设,融资方为成都宏达众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无论是项目所在地还是融资方,都并非一线的大房企。显然,在如今楼市前景尚未明朗之际,发行这样的信托产品也就意味着更大的风险。
“正常情况下,只要信托公司愿意发行这款产品,那么就意味着通过了严格的风控审核。”北京某信托公司研究员张兴告诉记者,因为在99号文出了之后,信托公司对于新项目的发行明显比过去谨慎了。
但相对于那些有知名度的房地产公司和一线城市的项目,这些投向二三线甚至三四线地区的项目,无疑要承担更高的资金成本,“因为这些中小房地产企业抵御市场波动的能力肯定不如大型房企,一旦市场持续下滑,那么很容易出现资金链断裂的现象。而对信托公司来说,我给你发这类产品,就意味着承担更高的风险,所以没有较高的利润也不会做。”张兴说。
然而,如果仅仅是追求高收益而频发这类风险较高的信托产品,那么当产品数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很容易出现信托公司被房企牵着鼻子走,因为房价的走势将直接影响到信托公司的盈利水平。
对此,帅国让指出,对于未来降价潮可能引发的资金链断裂,信托公司应进一步加大对融资方的资质审核,前期项目的尽职调查、后期项目管理、项目责任人监督也应加大力度,与此同时,投资者也要树立起风险意识,购买前仔细查看包括融资方资质,资金用途及还款来源,信托公司的实力、专业水平,以及具体项目的风控措施和抵押物等。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