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要想富先修路

作者:程凯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05-11 16:52:00

摘要:加强高端制造业出口,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不仅仅是为了换取海外的资源,这样的“走出去”才是一条走得通的路。

程凯

  大家应该提高自己的想象力了,原来有可能坐高铁花上两天时间就到美国的。这不是谁在瞎编,而是一贯在中国高铁建设上分析中肯到位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的一种设想。

  王梦恕介绍的是跨境高铁线路的进展,谈到的有欧亚高铁、中亚高铁、泛亚高铁。唯独一个完全还在商讨中的中俄加美高铁让人热血沸腾。

  从中国东北出发一路往北,经西伯利亚抵达白令海峡,以修建大约200公里隧道的方式穿过太平洋,抵达阿拉斯加,再从阿拉斯加去往加拿大,最终抵达美国。按照王梦恕的说法,技术都已经成熟,方式也将采取中方出技术、出资金建设,与途经国家置换资源的方式推进。“这一规划正在商讨中。”

  我们要怎么样来理解这种在大陆之间打通高铁交通命脉的设想呢?

  在高铁建设这个问题上,中国有技术,消化引进的技术并自己创新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有资金,中国巨大的外汇储备正缺少安全稳定收益的投资渠道。通过这种超级大铁路,拉动的是投资,带动的是国内高端制造业的需求,换取的是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得到的是打通交通动脉,促进贸易的进一步便利化和发展,还有给高铁沿途各地带去的是迫切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这就是我粗糙的理解。

  一眼还可能难以看出来对外投资铁路对中国经济稳增长的目的,但是确实存在这样的效果。还是那句老话,要想富先修路。如果中国国内的路已经修得够多,让人觉得投资拉动的效果不明显,那么可以把道路从中国延伸出去,欧亚高铁、中亚高铁、泛亚高铁,乃至中俄加美高铁,我看还不如叫亚美高铁或者美亚高铁,就是这个思路。

  全新的事业和投资眼界,将打开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瓶颈,尤其是具有成本优势的中国高铁这个高端制造业,如果真得以在洲际范围内全面开花,中国制造的概念将被重新定义,卖一列高铁列车的利润,要抵得过卖多少双鞋子、多少件衬衣?

  如果从洲际之间延伸的铁路还不够,那么就直接到其他大洲去投资,比如非洲,这个大家误读最多的大陆,以这片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低成本的劳动力,如果得以弥补基础设施建设的缺口,将会放出多少能量?应该会超出我们所有人的想象力。

  以前我们总是羡慕外国的总统或者总理们来访中国,都是带着超级大订单的目标来的,我们把这些总理总统们叫做他们国家企业的超级推销员。现在,中国的总理也在为中国高端制造业的出口忙碌了。既然是双赢,何不加把劲。

  据报道,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当地时间5月8日在尼日利亚出席第24届世界经济论坛非洲峰会时发表演讲强调,中非互利合作是世界上最大的包容性增长。为实现这种包容性增长,以交通运输行业为代表的基建领域合作将是助力非洲经济起飞的基础,“中国将与非洲合作打造非洲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区域航空三大网络。中方将为非洲提供金融、人员、技术支持。”

  就在此前的5月5日,中铁建旗下公司中土集团与尼日利亚交通部签订了尼沿海铁路项目框架合同,合同总金额暂定131.22亿美元,折合807.79亿元人民币,全线采用中国铁路技术标准。这将是中国对外工程承包历史上单体合同金额最大的项目。

  按照中土集团董事长刘志明的说法,项目建设可带动中国装备出口,涉及30亿至40亿美元的施工机械、机车车辆、钢材和机电产品等。建设期间可以提供5万个直接就业机会,15万个间接就业机会,运营期间可提供2万至3万个固定就业机会。

  铁路还只是一个方面,李克强总理在非盟演讲中还提道,中方将参与非洲公路、铁路、电信、电力等项目的建设,帮助非洲实现区域互联互通。总理甚至还提出了希望在支线飞机方面加强研究。

  无论是洲际高铁,还是在非洲的基础设施投资,都是中国制造业出口的新标志。接下来,有了一个新问题,如果未来的中国制造将以出口高端制造业为标志,那么曾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往哪里去?一个可能的答案是,替非洲搞好了发展制造业必须的基础设施,然后再把中国的密集型劳动制造业直接放到非洲去。

  这一点,经济学家林毅夫有个说法。按照林的分析,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国内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工资成本上升,甚至与东部地区相差不大;另外,尽管东南亚地区目前劳动力工资成本低,但可从事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人员较少,在各国企业大量向其转移的情况下,很容易使劳动力工资成本在短时间内上涨;因此,“许多人认为可以将加工环节放在国内中西部地区或东南亚地区,但这并不是长宜之计。最好的、相对较长时间的投资点应该是非洲。”

  加强高端制造业出口,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不仅仅是为了换取海外的资源,这样的“走出去”才是一条走得通的路。(作者为本报编委)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