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刺激”的背后
程凯
不管“微刺激”这个概念是否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市场创造的词汇总有它自己的生命力,我们愿意使用这个概念,也因为它准确而持久。“微刺激”是定向的,是在薄弱环节上一点再一点地加量的,但“微刺激”最大的意义不在于微本身,而在于它的提出是对强刺激和对“几万亿”的否定。
对于这句话的判断我们可以看到一件接着一件的实例。
铁路建设虽然曾经在一场严重的高铁事故中饱受争议,但是随着高铁给人们带来的便利越来越被充分地感受和认识到,铁路投资加速已经成为了一个定向刺激的标准出口。
劳动节的前一天,中铁总公司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公布了“铁路固定资产投资不怕超不怕冒”的全年投资计划,2014年的铁路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出现第三次调增,调整后铁路2014年投资总额将达到8000亿元以上。从2014年年初的固定资产投资6300亿元,到第一次调整增加至7000亿元,再到第二次调增到7200亿元,然后到现在的8000亿,也就4个月的时间增长了近2000亿。
铁路建设“一要确保在建项目顺利实施,二要确保新开工一批项目,三要确保一批新线投入运营,四要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这个充分说明的是“计划赶不上变化”,看似在增长和改革之间闲庭信步,但是在实际工作上仍然不得不快马加鞭。
铁路投资的增量,是GDP增长中投资一项的增量,但是要能弥补调结构对GDP的损耗,还得有更多的增量。大家都没有想到的是,长江黄金水道也可以做文章。其实不是想不到,还是思维太保守,一想到保投资就找房地产。
4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重庆主持召开座谈会,研究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除了李克强,会议还有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出席,国家发改委负责人汇报了长江经济带建设总体考虑和相关规划,上海、江苏、湖南、四川、重庆等11个长江经济带覆盖省(市)政府主要负责人汇报了对建设长江经济带的思考和建议。如此阵容,说明这件事很认真,不光是口头说说,还得干好干扎实了。
关于打造长江黄金水道,并依托这条黄金水道打造新的经济带,其意义和可行性都不需要我们过多地讨论和研究,真正需要考虑的是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推出这样一个战略,还是上面那个道理,要给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型保驾护航,要给房地产寻找替代品,必须要有新的经济增长点。黄金水道和铁路建设的本质并没有太大的差别,都是打造出大的交通纵贯线,让东西区域连接起来,在这种全国大市场的一体化进程中再来寻找新的增长点。
用李克强总理的话说,“建设长江经济带,就是要构建沿海与中西部相互支撑、良性互动的新棋局,通过改革开放和实施一批重大工程,让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经济区三个板块的产业和基础设施连接起来、要素流动起来、市场统一起来,促进产业有序转移衔接、优化升级和新型城镇集聚发展,形成直接带动超过五分之一国土、约6亿人的强大发展新动力。”
“以沿江重要港口为节点和枢纽,统筹推进水运、铁路、公路、航空、油气管网及疏运体系建设,打造网络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使长江这一大动脉更有力地辐射和带动广阔腹地发展。”这种大交通建设本身就是大投资,重要的是这种投资有的放矢,是那种可以投下去带动其他经济增长点的投资。这就是经济学家张五常在评价政府万亿投资中指出来的要害,政府投资的好坏并不在于量的多少,而在于投资的计划性,有没有精打细作投资的市场回报率。
说完总理的“微刺激”,我们再来说说这“微刺激”的背后到底是什么。还是用总理自己的话说,那就是“短期刺激政策会让今后日子更难过”。“中国政府依靠改革不仅避免经济出现硬着陆,而且也保持了稳中向好的趋势。如果不是用改革的办法,而是采取短期刺激政策,不仅去年的结果可能会大不一样,而且今后几年的日子也许会更难过。”
总理一向是向改革要发展的,我们的理解也许更简单,对于市场预期的重要性而言,那就是一句话,要想政府再拿出“几万亿”来投资,没戏了。而这种没戏的预期正在市场中蔓延。
近日一份网传的万科高管讲话或多或少地给出了这种看空中国楼市的预期。根据一份泄露到网上的讲话,万科副总裁毛大庆认为,“商品房供应量的增加以及信贷收缩对于开发商来说并不是好兆头”,“这个春天并没有给存在一丝凉意的中国房地产市场带来反弹,很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也不会出现反弹。”
值得留意的是毛大庆的这种提法,“至于住房的价格是否还有上涨的空间,近几年根本看不到有上涨的可能性,除非国家再出台几万亿。”可是,国家还会再出台几万亿吗?
(作者为本报编委)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