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波动的容忍度

作者:程凯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04-13 18:00:00

摘要:如果我们一遇到问题就说是体制问题,那么我们永远都不会发现也不会解决其他问题,因为我们对真正的问题视若无睹。

波动的容忍度

程凯

  波动这个东西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在股市里,技术派的高手喜欢波动,只有波动才能给他们带来超额回报,而价值投资者忽视波动,并且他们认为自己的优势也在于忽视短期波动,更加关注长期趋势。

  宏观经济有时候和股票市场的个性一样,有人看重波动,也有人忽略波动。当然了,波动不波动,关键还是要看波动幅度,以及每个人对波动的容忍度。市场总是有波动的,只要波动在可控范围之内,政策能不动就不动,否则就是墙头草两边倒了,甚至把市场正常的波动搞成人为的更剧烈的波动。

  对于波动,你能有多大的容忍度?

  李克强总理对于经济波动的容忍度,其实已经表过几次态了。在今年的博鳌论坛上他又讲了一遍,“把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是中国当前宏观调控的基本要求,也是中长期政策取向。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7.5%左右,既然是左右,就表明有一个上下幅度,无论经济增速比7.5%高一点,或低一点,只要能够保证比较充分的就业,不出现较大波动,都属于在合理区间。”

  总理更加重要的两句话是,“我们不会为经济一时波动而采取短期的强刺激政策”,“我们已经确定的方针和所拥有的政策储备,能够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挑战,中国的发展有着很强的韧性。我们有能力、有信心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

  这样的话说了一遍又一遍,市场应该能够理解政府对于经济波动的容忍度变得越来越大,而总理一再强调有“政策储备”则是进一步让市场对这种放大了的波动放心。

  有意思的是,这种对于放大了的波动多一点安心的态度,现在到处可见,几乎已经成为了一种制定经济政策的基调,比如说人民币的波动。

  4月10日,央行副行长、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在IMF世行春季年会上表示,近期人民币波动为正常情况。针对美国财政部对人民币贬值发出的警告,易纲表示,如果你看所有的货币的波动,人民币大概是其中最小的,“最近的人民币走势,特别是从2月到3月以来,我认为是正常的。”

  无独有偶,也是在4月10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博鳌论坛上同样表示,人民币汇率要逐步退出常态式外汇干预,波幅还会朝着扩大发展,“最近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浮动幅度由1%扩大到2%,下一步还将继续朝着市场化方向发展。”

  更加有意思的是,几乎在同一时间出炉的中国3月进出口数据又叫人大跌眼镜。出人意料的进出口数据下滑,让市场人士相信人民币的汇率还将继续维持弱势。这真叫做无巧不成书。如果你不相信央行的市场化决心,反而认同汇率操纵是为了刺激外贸的话,这几件事情搁在一起就成了你的新论据。

  但是,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根据海关数据,2014年一季度,出口下降3.4%,进口增长1.6%,贸易顺差收窄59.7%至167.4亿美元。这样的波动你可能会担心,但是如果考虑到同比的基数,也就是2013年的情况,问题就可能没有那么大了。

  2013年的一季度,由于受到虚假贸易影响,中国出口增速意外上到了当时18.4%的高位,而2014年一季度内地对香港进出口大幅下降33.3%,这一降幅直接影响总体进出口增速近4个百分点。这说明什么,说明虚假贸易这种特殊因素如果在去年和今年一季度的外贸数据中被剔除掉后,去年和今年的进出口数据实际上都在合理的波动范围之内。

  因此,不仅需要对波动的幅度有所容忍,还要学会剔除波动之中的异常因素。

  关于波动的容忍度,我还想再提一下北大教授林毅夫的观点。他这个观点其实在之前也曾表述过,但是在博鳌论坛这样的好机会面前,林毅夫又给强调了一遍,那就是不要把中国当前的经济波动的原因给扩大化了。

  林毅夫在博鳌说:“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肯定有很多体制性、机制性的问题,但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滑最主要的原因是外部性的,是周期性的,而不是内部的体制性、机制性的”,“不要把周期性的问题当成是体制性的问题,这样可能没有真正把问题解决,而且会制造更大的问题。”

  如果中国经济当前的增速下滑真如林毅夫所说是周期原因,是外部的影响,那么我们对于GDP就应该有更加多一点的宽容度,不要搞得GDP一出现下滑,就是增长模式到头了,中国没有奇迹了,一棍子就要否定掉我们之前走过的所有的路。

  林毅夫的话是很容易引发误读的,但就算如此他还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因为他的确认定,体制和周期是两个问题,应该分开来谈,不然把周期性问题当成体制性问题,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增加问题。

  为什么我们对经济的波动不够宽容?林毅夫的提示很能启发人:如果我们一遇到问题就说是体制问题,那么我们永远都不会发现也不会解决其他问题,因为我们对真正的问题视若无睹。把所有问题都当成是体制问题,要么是懒,要么是笨,要么就是别有用心。(作者为本报编委)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