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难改“虎妈情结”
摘要:央行微妙变化激起了市场无限的渴望,资金面将会放松?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肖君秀 深圳报道
央行微妙变化激起了市场无限的渴望,资金面将会放松?
4月7日这周,央行从连续“收水”突然转为“放水”,这是连续9周以来首次的净投放操作,资金量达550亿元。央行的转变让市场充满了想象,前2个月经济下滑进入“换档期”,随后金融产品违约接连曝出,同时金融机构资金面渐行渐紧之际,央行是否会改变去年“虎妈”的形象放水救赎?
而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博鳌论坛上称,央行参与了7.5%的GDP增长目标的核算,如果经济增长偏离目标增长区间,货币政策会采取微调或大一点的调整。
“除非经济发生大的风险,否则央行不会大放松!”一家股份制银行的副行长对本报记者称,今年仍是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使去杠杆调结构完成。
本报记者采访的金融业各领域人士均认为央行将更多地进行公开操作,降准还看不到蛛丝马迹。通过货币放水来稳增长已不可能,那么引擎则指向了改革红利以及财政政策。据一位接近发改委的人士透露,今年将会陆续启动多项投资,如铁路建设、水利工程、核电站建设、油气资源开发、粮食安全等,此外多领域改革也将释放改革红利,稳增长问题不大。
渴盼放水施救
央行初露一丝积极的信号,这给市场带来遐想。4月7日-4月11日公开市场有2320亿元正回购到期,而央行采取正回购回笼货币共计1770亿元,也就是说实现了净投放550亿,这是钱荒时被冠以“虎妈”的央行近2个月的首现“温情”。
“之所以选择这种资金安排,主要还是对冲4月份的财政缴款,4、5月是财政缴款的高峰。”招商银行金融市场部高级分析师刘东亮认为,如果既有财政缴款,又回笼货币的话,对市场资金面抽紧作用会较明显。
但一些观点认为这是央行转向的开始,因为2、3月出口增速大滑,市场预计一季度GDP增速跌破7.5%,从资金面出发稳增长将提至日程。瑞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称,二季度降准的可能性较大,更早或发生在本月。野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也预计,若5月经济增速仍缓慢,可能会进一步放松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方面,“可能的选项包括提高信贷供应,降低存准率50个基点。”
为什么二季度成为降准的敏感时点呢?刘东亮告诉记者,6月中下旬对资金面是个较大的考验,因去年6月金融机构借了很多同业负债,刚好到去年12月中下旬半年期限到期,于是造成去年年底一波资金紧张,“那时有很多金融机构借了大量的同业资金进行续接,按半年算今年6月中下旬又到期了。”所以市场预计从前瞻性出发,央行二季度中的5、6月降准成为可能。
但上述银行副行长认为货币政策会有一定延续性,刘东亮也认为现在还看不到降准的迹象,“如果央行突然转向宽松的货币政策,等于又来了一轮刺激,不但前功尽弃,而且得不偿失。”所以他们认为央行不会改变稳健的货币政策,但会适时通过短期操作来缓解,资金面不会像去年般紧张。
4月1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博鳌亚洲论坛演讲时表示,我们不会为经济一时波动而采取短期的强刺激政策,而是更加注重中长期的健康发展,努力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除非到上半年发现经济更差了,增速降到了政府的容忍限度之外,这样货币政策才会有较大的改变。”某证券公司研究部负责人称。刘东亮也说,除非经济发生断崖式的下行,但这种极端情况发生概率很小,所以今年资金面不会很紧,也不会特别松。
日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一季度会议在京召开,较之此前表述基本未变,唯在金融改革领域“寓改革于调控之中”变更为“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所以市场普通确认货币政策的稳健基调未变。
政策红利更靠谱
货币政策转向无望,央行短期大放水则无可能,那么财政刺激和改革被寄予厚望。
上述接近部委人士称,今年一些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有望启动,包括铁路建设、重大水利工程、核电站建设、油气资源开发、清洁水工程、粮食安全工程等等,“这些项目并非仅仅是为了稳增长,更是为了惠及民生。”
那么这些项目的资金来源呢?如果通过银行融资是否会导致资金面更紧张,央行是否要为之进行放水呢?从现在一些大型项目融资方向来看,更多地选择债券、基金的形式,如铁路以及棚户区改造等都拟在债券市场融资。“也正在研究铁路发展基金……”上述接近部委人士称,除此之外改革成为今年重点,以不断释放改革的红利来促进经济健康增长,“改革就是政府简政放权,减少审批,让市场充分发挥活力。”
刘东亮认为,上述项目的资金来源更多是通过发债来筹集,对市场整体流动性影响不大,对货币政策也不会有大的影响,“这种融资方式对市场资金压力相对会小一些,只是缓和的微刺激。”
不过,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稳增长政策的着力点应该是调整高估的人民币汇率,而不是反复用所谓的投资进行刺激,这样只会导致企业和政府的负债上升,提高负债率。
李克强总理在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力推进简政放权、财税金融、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序放宽市场准入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以结构改革推进结构调整。
投资只是微刺激的话,改革成为重头戏。4月10日,上交所和港交所互通互联被管理层确认后,A股出现了大涨,一些大盘股甚至接近涨停,成为了市场炒作的新热点。招商证券首席策略研究员陈文招认为,这对A股大盘蓝筹股有一定的估值修复作用,如按港股和A股均值回归计算,A股平均需要补价7.5%。
如果通过上述手段,经济保持在7.5%左右的增速,“经济大幅上升看不到,大幅下降也看不到。所以就看不到流动性大幅收紧和放松的迹象。”上述券商研究部负责人对本报记者称。
央行微妙变化激起了市场无限的渴望,资金面将会放松?
4月7日这周,央行从连续“收水”突然转为“放水”,这是连续9周以来首次的净投放操作,资金量达550亿元。央行的转变让市场充满了想象,前2个月经济下滑进入“换档期”,随后金融产品违约接连曝出,同时金融机构资金面渐行渐紧之际,央行是否会改变去年“虎妈”的形象放水救赎?
而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博鳌论坛上称,央行参与了7.5%的GDP增长目标的核算,如果经济增长偏离目标增长区间,货币政策会采取微调或大一点的调整。
“除非经济发生大的风险,否则央行不会大放松!”一家股份制银行的副行长对本报记者称,今年仍是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使去杠杆调结构完成。
本报记者采访的金融业各领域人士均认为央行将更多地进行公开操作,降准还看不到蛛丝马迹。通过货币放水来稳增长已不可能,那么引擎则指向了改革红利以及财政政策。据一位接近发改委的人士透露,今年将会陆续启动多项投资,如铁路建设、水利工程、核电站建设、油气资源开发、粮食安全等,此外多领域改革也将释放改革红利,稳增长问题不大。
渴盼放水施救
央行初露一丝积极的信号,这给市场带来遐想。4月7日-4月11日公开市场有2320亿元正回购到期,而央行采取正回购回笼货币共计1770亿元,也就是说实现了净投放550亿,这是钱荒时被冠以“虎妈”的央行近2个月的首现“温情”。
“之所以选择这种资金安排,主要还是对冲4月份的财政缴款,4、5月是财政缴款的高峰。”招商银行金融市场部高级分析师刘东亮认为,如果既有财政缴款,又回笼货币的话,对市场资金面抽紧作用会较明显。
但一些观点认为这是央行转向的开始,因为2、3月出口增速大滑,市场预计一季度GDP增速跌破7.5%,从资金面出发稳增长将提至日程。瑞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称,二季度降准的可能性较大,更早或发生在本月。野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也预计,若5月经济增速仍缓慢,可能会进一步放松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方面,“可能的选项包括提高信贷供应,降低存准率50个基点。”
为什么二季度成为降准的敏感时点呢?刘东亮告诉记者,6月中下旬对资金面是个较大的考验,因去年6月金融机构借了很多同业负债,刚好到去年12月中下旬半年期限到期,于是造成去年年底一波资金紧张,“那时有很多金融机构借了大量的同业资金进行续接,按半年算今年6月中下旬又到期了。”所以市场预计从前瞻性出发,央行二季度中的5、6月降准成为可能。
但上述银行副行长认为货币政策会有一定延续性,刘东亮也认为现在还看不到降准的迹象,“如果央行突然转向宽松的货币政策,等于又来了一轮刺激,不但前功尽弃,而且得不偿失。”所以他们认为央行不会改变稳健的货币政策,但会适时通过短期操作来缓解,资金面不会像去年般紧张。
4月1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博鳌亚洲论坛演讲时表示,我们不会为经济一时波动而采取短期的强刺激政策,而是更加注重中长期的健康发展,努力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除非到上半年发现经济更差了,增速降到了政府的容忍限度之外,这样货币政策才会有较大的改变。”某证券公司研究部负责人称。刘东亮也说,除非经济发生断崖式的下行,但这种极端情况发生概率很小,所以今年资金面不会很紧,也不会特别松。
日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一季度会议在京召开,较之此前表述基本未变,唯在金融改革领域“寓改革于调控之中”变更为“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所以市场普通确认货币政策的稳健基调未变。
政策红利更靠谱
货币政策转向无望,央行短期大放水则无可能,那么财政刺激和改革被寄予厚望。
上述接近部委人士称,今年一些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有望启动,包括铁路建设、重大水利工程、核电站建设、油气资源开发、清洁水工程、粮食安全工程等等,“这些项目并非仅仅是为了稳增长,更是为了惠及民生。”
那么这些项目的资金来源呢?如果通过银行融资是否会导致资金面更紧张,央行是否要为之进行放水呢?从现在一些大型项目融资方向来看,更多地选择债券、基金的形式,如铁路以及棚户区改造等都拟在债券市场融资。“也正在研究铁路发展基金……”上述接近部委人士称,除此之外改革成为今年重点,以不断释放改革的红利来促进经济健康增长,“改革就是政府简政放权,减少审批,让市场充分发挥活力。”
刘东亮认为,上述项目的资金来源更多是通过发债来筹集,对市场整体流动性影响不大,对货币政策也不会有大的影响,“这种融资方式对市场资金压力相对会小一些,只是缓和的微刺激。”
不过,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稳增长政策的着力点应该是调整高估的人民币汇率,而不是反复用所谓的投资进行刺激,这样只会导致企业和政府的负债上升,提高负债率。
李克强总理在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力推进简政放权、财税金融、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序放宽市场准入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以结构改革推进结构调整。
投资只是微刺激的话,改革成为重头戏。4月10日,上交所和港交所互通互联被管理层确认后,A股出现了大涨,一些大盘股甚至接近涨停,成为了市场炒作的新热点。招商证券首席策略研究员陈文招认为,这对A股大盘蓝筹股有一定的估值修复作用,如按港股和A股均值回归计算,A股平均需要补价7.5%。
如果通过上述手段,经济保持在7.5%左右的增速,“经济大幅上升看不到,大幅下降也看不到。所以就看不到流动性大幅收紧和放松的迹象。”上述券商研究部负责人对本报记者称。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