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理想与现实有多远?
摘要:美好的蓝图脚下,往往是近乎残酷的现实。“目前到6月底的规划是建设完成100个充电桩,但也只是规划,能不能完成还要看进度。”
■金雪
一时间,数十个城市开始规划电动车配套建设蓝图。
北京市发改委2月25日公布,2014年内北京完成1000个公用快充桩布局建设,未来将在中心城区打造服务半径平均为5公里的充电圈。而在2013-2017年,北京市将投入20万辆新能源车。到2017年,北京将建成充换电站107座、充电桩18.8万个。
与此同时,上海也预计到2015年,在示范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0亿元左右,计划建设5000个左右道路、社会停车场的公共充电桩、若干个单位/私人自用充电桩和50个公共充换电站,未来中心城区每5平方公里设置1处公共充电设施点,郊区每10平方公里设置1处公共充电设施点;天津也计划到2015年底,将推广应用1.2万辆新能源汽车,并建设66个充、换电站和6700个充电桩,形成电动车快充网络。
此外,包括杭州、重庆、合肥、兰州、太原在内的23个城市纷纷发布电动车配套建设规划。
不过,美好的蓝图脚下,往往是近乎残酷的现实。早在2012年6月12日,中国采购与招标网公开发布的《北京市电力公司2012年协议库存货物采购招标文件》,招标单位北京电力公司将公开招标采购1500套充电桩和330套分箱充电设备。但22个月过去了,北京市内能够供私家电动车刷卡充电的公用充电站仍难寻踪迹。
“选址是充电桩建设之前的第一步,土地批下来之后后续一切步骤才能进行。目前到6月底的规划是建设完成100个充电桩,但也只是规划,能不能完成还要看进度。”一位不愿具名的北京电力公司相关人士对本报记者透露。
而从智能充换电网络管理服务平台上可见,目前北京市内及周边郊区,显示具体地址的在建充电桩数目不足70个。如此一来,即便年中可顺利完成100个充电桩目标,下半年也需提速9倍,才能完成余下900个充电桩的建设工作,从而填满北京市今年年内建设1000个充电桩的规划蓝图,任务十分艰巨。
“电动车充电桩建设应以私家车位建设为主,公共充电桩同步推进。目前国家政策推广整体协调性不够。”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新能源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谢子聪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至少应将各利益相关方和推进方权利与义务明确到位,让各方都能积极参与其中。
“电动车产业不是豪情万丈就能做起来的,如何打消消费者顾虑,让开电动车真正快捷、方便,还需要下很多功夫。”谢子聪说。
(作者为本报汽车周刊记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