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仅3家企业赴港IPO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4-04 21:00:00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夏华旺 北京报道
近日,港交所上市推广科一位人士告诉本报记者:“今年以来,只有5家企业的IPO获得审批通过,我们鼓励更多的内地企业来香港申请上市。”
当投资者失去信心时,资本市场就像一场大旱,在全球范围内引发IPO枯竭。
1月份,全球最主要的两大交易所——纽约证券交易所和伦敦证券交易所通过IPO募集的金额为零。作为中国企业境外IPO的主要市场,香港联交所IPO的光景也是一片惨淡,3月份没有一起IPO。
根据投中投资咨询有限公司(下称投中咨询)的统计,今年1月份,仅有一家中国企业——兴业太阳能在香港主板实现IPO,融资金额812.21万美元;2月份有两家中国企业赴港IPO,融资金额1.42亿美元,其中瑞金矿业融资1.32亿美元。
中信资本投资银行部董事总经理程骁远对本报记者表示:“香港市场贴近国际资本,对大陆企业上市有一定吸引力,但资本市场不活跃,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港交所的萧条季节
港交所上市推广科的人士说:“香港的主板市场对企业盈利要求有最新调整,如果企业市值达到20亿港元以上,条件可以进一步放宽。对于资源开采类公司,如果管理层有多年的矿业经验,我们对盈利的豁免更为宽松。”
从事黄金开采和销售的瑞金矿业,尽管2008年以前并不盈利,并不妨碍越过港交所的上市门槛。2月22日,瑞金矿业登陆香港主板,以招股价上限定价,获得67倍超额认购,成为香港主板去年10月以来融资金额最高的IPO。
3月24日,香港联交所发言人向本报表示,正在修订《上市规则》第十八章,对矿务及勘探公司上市要求和持续披露责任会做进一步修改。
香港联交所发言人还告诉本报,为推动内地企业来港上市,联交所跑遍国内50个城市做市场推广。去年IPO数量大减,已经让联交所倍感压力。
根据正略钧策企业咨询顾问公司最新一份统计,2008年香港IPO的中国企业数量为25家,较去年减少33家。香港市场上中国企业共计融资578.34亿港元,融资规模远远少于2007年2557亿港元。
2008年香港证券市场,融资额超100亿港元的中国企业仅中国铁建一家。而2007年,融资额超100亿港元的中国企业屡见不鲜,如中信银行以近330亿港币的融资额创下2007年度全球最大IPO纪录。
在全球股市大幅下挫、流动性紧缩的背景下,一方面新股发行面临巨大的申购压力,比起2007年的IPO光景,无论从企业筹资和股东收益来看,当前赴港IPO都很不划算。
安邦咨询公司分析师端宏斌说:“企业目前只能跑去香港上市,但很难卖出一个好价钱,这个形势下,在任何市场上IPO都不会有好价钱。”
以瑞金矿业为例,在上市首日,股价一度冲上7.12港元,截至3月19日,已经跌至每股5.14元,瑞金矿业的大股东吴瑞林,身价从最高53亿港元,缩水为40亿以下。
私募难寻套现时机
一位券商投行部人士说:“如果企业筹资很急迫,也许顾不上发行价有多低,而大多数企业的股东,宁愿等一个合适的价钱再进行融资。”
在整个光伏太阳能行业前景堪忧的情况下,今年1月份,兴业太阳能以接近招股价下限的定价逆势IPO,市盈率仅为4.2倍,最终获得了市场近70倍的超额认购。
投中咨询研究员肖戮敏介绍,兴业太阳能和瑞金矿业都是VC/PE背景企业,这类企业IPO平均融资金额创下去年1月以来的历史新低,同比下降93.7%。二级市场估值大幅缩水令机构无利可图,不少VC/PE背景企业因此暂时搁置上市计划。
正略钧策分析师陶亚东告诉本报记者:“2007年底至2008年初,由于二级市场过热,带动私募投资普遍估值过高,溢价在15-20倍之间,而目前二级市场企业的市盈率在8-9倍左右,这就决定当时进入的私募,很难套现退出。”
兴业太阳能就是一个典型的样本。以发行价1.05港元为准,参与兴业太阳能第二轮融资的智基创投、阿谢资本和华鸿创投的入股价在3港元左右,较发行价有高达2.4倍的溢价。
目前,兴业太阳能从最高价1.51港元,一路跌至1.14港元,这意味着这些机构将无法在短时间内实现退出。
央企上市大礼包
近日有消息称,中国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计划“先H后A”于香港及上海两地挂牌,初步预计集资30亿美元,相当于234亿港元。
本报记者获悉,中冶科工3月23日通过环保部的上市环评,进入10天的公示期。按照惯例,在通过国内监管部门审批后,中冶科工进入了申请上市的流程。
香港的消息称,该公司计划于6月份在港挂牌,将于本月内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摩根士丹利、花旗、中金及中信证券为中冶集团H股的上市保荐人。中金公司投行部负责人丁玮告诉本报,目前正在香港出差,但未表示是中冶科工上市事宜。
中冶科工234亿港元的集资,对于港交所无疑是一个大礼包。不少内地的民营企业对上市价格有所顾虑,港交所的最大出路,在于积极寻找这类国有企业。
肖戮敏说:“国有企业上市比较特殊,他们主要考虑政策因素,其次才是融资的性价比。”
陶亚东表示:“不排除一些企业在大家对上市兴致不高的情况下,以较低的门槛完成融资。从2008年可以发现一些迹象,A+H模式成为众多央企上市的选择。”目前,30多家A+H股上市公司,无一例外都是大盘股。
陶亚东还表示境外上市,不同类型的企业对应不同交易所。“各地交易所的投资者对企业的认可度不一样,香港联交所对食品、饮料和制造业的公司更感兴趣,纳斯达克更欢迎高科技股,新加坡市场比较重视化工类企业。”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