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亚行的提醒

作者:程凯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04-03 10:54:00

摘要:亚行《展望》中对中国经济当前最大挑战的描述:中国政策制定者面临的重要挑战在于,以可控的方式管理投资增速放缓。

亚行的提醒

程凯

  中国经济到底怎么样了?现在我们听到的是太多的喧嚣。这个时候要有一个冷静客观的声音,那是非常难得的,我觉得,亚行就是这样一个严谨的分析者。

  亚行,是亚洲开发银行的简称。4月1日,亚行在香港召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发布了一个《2014年亚洲发展展望》(以下简称《展望》)的报告。

  在这份报告中,有两个部分和中国经济息息相关,在亚行的官方网页上,这两个部分被作为两个新闻通稿发布出来了,一个是“2014-2015年中国经济将继续适度增长”,一个是“亚洲发展中国家应加大公共投入,缩小贫富差距”。

  《展望》报告预测,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4年GDP将增长7.5%,2015年增长7.4%。这样的预测是比较稳健的,不像其他一些经济预测一样通过惊人的数据来哗众取宠。

  亚行的预测是有它自己的分析模型的,而我最关心的还是亚行《展望》中对中国经济当前最大挑战的描述:中国政策制定者面临的重要挑战在于,以可控的方式管理投资增速放缓。

  “以可控的方式管理投资增速放缓”包含了多重的含义,第一就是承认放缓,这里有原有经济增长模式不可持续的问题,也有经济转型期不可避免的摩擦性问题;第二是坚持需要一个可控的管理方式,也就是说政策的最大目标是稳住经济放缓的幅度,守住底线。

  话说得简单,但是并非所有人都愿意如此简单地分析和看待问题,更多人习惯于把问题搞得太复杂,复杂到失去了正确的方向。我觉得,决策部门提出来的“底线思维”大体也就是这个意思,第一承认经济放缓的客观性,第二坚持有效管理守住底线防止失控。

  为什么我想一再强调亚行的这种简单描述?因为亚行一句“以可控的方式管理投资增速放缓”既给你端正了心态又给你指明了出路。心态和方法,加起来就能解决问题。

  当然,亚行的报告对这种挑战的说明其实更加具体,而它非常看重的就是中国央行的任务:“中国人民银行需要在抑制信贷增长和支持经济增长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快速减缓信贷增长可能会给企业和金融机构带来更大的压力,削弱投资者的信心。然而,如果当前的信贷增速持续下去,包括地方政府和国企债务在内的相关债务会继续增加,也可能会加剧资产质量问题,进而削弱投资者的信心。”

  中国央行的目标就是搞平衡,这一点我觉得央行的认识是明确的。今年1月12日,我曾经在《地平线》专栏里写过一篇《央行的算盘:紧而不慌地去杠杆》,说的就是央行的这种态度:“今年央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希望货币市场利率维持高位,以鼓励金融体系推进去杠杆化进程,但它也不希望其收紧行动引起不必要的惊慌。这就叫做紧而不慌地去杠杆化。”

  如果亚行的提醒是正确的,如果央行的目标也是一样如此明确的,那么市场对于今年货币政策的预测就应该有一个合理的基础:别想太松,也别担心太紧,松还是紧,完全要依据经济的具体走势走一步看一步算一步。

  当然,亚行对于中国经济的分析和预测还有另外一点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它分析了在今后的经济增长中,哪些因素将会成为GDP的减量,哪些因素将会成为GDP的增量,这有助于我们在具体的政策实施中把握节奏和步骤,以实现上面提出来的寻找平衡的目标。

  亚行的看法是,将对整体经济增长带来重大影响的改革措施包括:“国有企业改革和提高能源、水资源和其它公用事业设施的价格或税收。对地方政府高级官员更少关注量的增长的激励措施也会影响经济增速。”

  而亚行认为会对经济增长提供支持的因素包括:“更加公平的收入增长和更高的社会支出将使消费规模持续扩大,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支持。尽管人民币升值、单位劳动成本不断上升,但发达经济体的复苏预计仍将会给中国带来更大的出口需求。”

  如果这样的分析是准确的,那么政策制定者在搞平衡的时候就会知道,在经济疲软时减量的动作就需要小一些,在经济稳健的时候减量的动作就需要大一些;不过,大家的目标是清楚的,那就是这些作为GDP减量的改革都是不得不做的,无非改革的节奏如何把握而已。

  如果这样的分析是靠谱的,那么政策的制定对于GDP增长因素的推广就应该是不遗余力的,在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更加公平的收入分配改革,需要政府提供更多的公共支出;虽然政府需要从市场领域退出,但是在市场力所不及的地方,政府反而是要加大进入。

  在亚行的提醒中,我最后想要强调的还是“更加公平的收入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意义,这一点IMF总裁拉加德也刚刚在北京提过:“根据IMF的近期研究,不平等的社会增长较慢,即使增长也不能持续。此外,不平等还会侵蚀社会结构。”

  拉加德的建议是,更加注重公平,尽管这是一个市场经济。而此一点,国内关注的声音实在是太少太少了。(作者为本报编委)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