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郁鸿胜:长三角对于京津冀的借鉴价值

作者:胡金华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04-02 23:20:00

摘要:京津冀的地位也不同,北京具有区域规划的主导权和决策权,无论涉及到哪一方面,只要北京决定下来,其它城市就必须服从,这是国家利益的问题。

郁鸿胜:长三角对于京津冀的借鉴价值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胡金华 上海报道

    中国经济发展在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后,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结构之大调整;而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三极”,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也同样面临着无可回避的产业升级转型阵痛,城市人口迅速膨胀、环境资源急剧恶化带来的挑战,在国家经济增速进入换挡期的时候,中国三大经济圈城市如何破除行政利益格局,如何重新定位城市功能,如何升级产业政策,都已成为自十八大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这些城市群中的政府官员首要思考的问题。
    值得关注的是,在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东部地区,长三角的苏浙沪两省一市之间的经济融合相生已经走过近三十年的时间,如今所需要面临的改革是破除地方政府的利益格局。但是从整体上而言,长三角城市群的一体化已经得到国际的广泛认可,而近期再次被广泛关注的京津冀地区的一体化则刚刚起步。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被放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那么长三角一体化对于京津冀一体化有何借鉴意义?记者就此专访区域经济专家、上海社科院部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郁鸿胜。
    《华夏时报》:中国进行了长达三十年的经济改革,形成了三大城市群,尤其是长三角城市群,应该是中国经济中的引擎,而环渤海的京津冀正在加速推进一体化。在你看来,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目前处在一个什么样的阶段?
    郁鸿胜:长三角经济的一体化已经走了近三十年,经历过两个阶段,应该说走得也比较艰苦,这一地区包括了上海、南京、杭州、宁波、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泰州、南通、嘉兴、湖州、绍兴、台州、舟山共16个城市,也是中国发达的经济区域之一。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长三角城市之间的合作是市场经济自发催生的,走的是联合发展道路,经过要素合作,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从人物、技术、资金、信息、物流五大方面合作,政府再去进行维护,这个过程经历了十多年,整个长三角经济的框架就正式形成了,在初级经济结构形成的过程中,长三角经济发展比较顺利,形成了重点发展区域,比如江苏的集体经济、浙江的民营经济、上海的外向+投资型经济,各有侧重。
    但是随着长三角经济总量的不断提升、人口规模迅速膨胀,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也越来越大,也就带来了行政疆界管理问题。一个长三角几十万亿的GDP总量,上千亿的财政收入,要素合作带来的利益对于每一个城市来说都不会轻易放手,地方保护主义盛行,这个时间大约是在2005年左右,在这段时间很多企业都感觉到政府管制得很厉害,区域竞争很激烈,每个城市都各自为政,封锁比较厉害,江浙对上海的一些做法也多有非议和歧义。
    后来,长三角各地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开始着手制定区域发展规划与合作,而这种合作不再是以前的要素合作,而是更高层次的制度合作,就是要通过资源整合来进行改革。现在就处在这个过程中,也就是所谓的政府要革自己利益的命,这是非常困难的,但是我们现在已经看到了上海自贸区的成立,其实就是一种改革的探索,破除政府自身利益。
    《华夏时报》:现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呼声很高,大家也都很看好环渤海的京津冀一体化未来的城市群发展,那你觉得京津冀的一体化该如何协调发展,以及汲取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的经验?
    郁鸿胜:长三角一体化和京津冀一体化的内容是有区别的,最重要的区别就是长三角的一体化是市场和政府自发的行为,当时邓小平提出浦东开发开放,江浙就主动融入那一轮的经济改革开放大潮中去;那么现在京津冀的一体化则更多地还要靠中央的强力推动,上海建设的目标,归根结底是建设经济中心,北京则不同,北京是首都,不仅仅是北方的经济中心,更是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以北京来说,长此以往也没有办法负荷那么多的人口和城市功能,环境的恶化、资源消耗的过快,所以必须要分散。
    这两年,京津冀的发展是非常快的,从经济角度衡量总量也非常大,现在北京主要面临的问题是疏散人口和行政功能,解决资源分配问题,有些功能要放到天津、河北去,比如有些城市要担负起文化副中心、教育副中心、运营副中心的职能,而且北京的一些大型企业也要搬迁,一些与中央、国家机关管理有关的辅助功能可能也要搬迁。
    最重要的,京津冀的地位也不同,北京具有区域规划的主导权和决策权,无论涉及到哪一方面,只要北京决定下来,其它城市就必须服从,这是国家利益的问题。这和上海就不同,上海只是经济中心,在行政职能上,长三角的城市都是平等的。这一区别就决定了,如果京津冀真的要推动一体化,一定会比长三角来得更快和顺畅。
    《华夏时报》:现在中国经济开始告别高增长,而且在未来几年,国内的自贸区也会批复更多,这会对长三角以及京津冀的一体化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郁鸿胜:我觉得中央在保证就业的前提下,主动把经济增速调下来,这是好事,这给两大城市群的地方政府和企业予以喘息的机会和调整产业机构的时间,以前国家经济和地方经济都保持双位数的增长,地方政府更是“鞭打快牛”,只要产出,不问质量和效益,为了达到GDP的考核,层层压指标。现在地方政府则需要对企业怀有更宽容的态度,产业结构不可能一夜之间转变过来,资源也不是无限制的被开发,调整下来的速度可以让企业去自主转型。
    对于自贸区,就是上述变革的进一步延伸,上海自贸区的试点,就是消除政府对企业过多的行政干预,这也就是政府进行自我革命的第一步,我相信京津冀自贸区也会很快获批。国家成立自贸试验区是要形成一种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因为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上海自贸区成功的经验是要推广到全国所有的地区,而不是种种的政策优惠,如果给予过多的优惠政策,放在上海是成功的,但是放到中西部就不一定可行。大家对于自贸区抱有太多的期待,但是不能太急躁。现在长三角各地、京津冀各地争相申报自贸区,也是可以理解的,自贸区的概念其实并不仅仅只有上海28平方公里一点面积,而是由点到面,最后连片成区。自贸区的出现会加深融合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这对长三角还是京津冀都是利好。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