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别太担心PMI

作者:程凯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03-28 17:53:00

摘要:自从汇丰中国3月份制造业PMI初值公布了之后,大家对中国经济下滑的担心就一波胜过一波,毕竟48.1的数值已经是连续8个月以来的最低水准。
程凯

    自从汇丰中国3月份制造业PMI初值公布了之后,大家对中国经济下滑的担心就一波胜过一波,毕竟48.1的数值已经是连续8个月以来的最低水准。汇丰中国3月PMI的终值会在4月初公布,根据经验,终值和初值不会差太多。
    而到时候官方的数据,也就是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数据也会出来。大家到底会有多担心?其实也就多等几天的事情?但是各种预测还是有。有意思的是,在持续一两个月的担心之后,已经有了“回暖”的预测。
    根据一份海外媒体3月28日公布的对14位分析机构调查的预估中值,中国3月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预计微升至50.3,会出现季节性反弹,但是受到内需疲弱拖累,这种反弹力度是比较小的。
    这份调查对3月官方PMI预期的区间49.8-51.2,而官方2月PMI的数据是50.2,此前的今年1月是50.5,去年12月是51.0,去年11月是51.4。也就是说,如果这次3月份的官方PMI真能落在这一调查的中值50.3上,官方PMI至少也就终止了连续3个月的下跌,当然也就不会出现试探去年6月份50.1的近一年最低点的情况。
    就算如此,最好的情况也就是这样了,PMI止跌。综合前三个月的数据,第一季度的总体情况肯定好不到那里去。但我想说的是,对于PMI真的没有必要太过于担心。你要是看官方PMI一年来的数据,那就是在荣枯线50这个数据上方反复震荡,涨上去涨不动,跌下来也就跌倒50.1;你要是看汇丰中国的PMI一年来的数据,那就是在荣枯线50上下的反复震荡,上去不多,下来也不会太多。
    如果你再把目光拉远一点,就会发现这种PMI挤成一条线的走势已经持续了很久,官方PMI的走势图上最早从2012年的5月份的50.4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就是在50的线上由密密麻麻的月度点数挤成一条线的走法。这种情况如果持续下去,那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我们不需要过于担心PMI,需要搞清楚的是为什么PMI会这样,上不去也下不来?
    这几天投行巴克莱的经济学家梁伟豪有个发言,根据路透社的报道,梁认为虽然外界对中国经济有趋弱的担忧,但他认为并非事实,尤其指出中国的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有机会逐渐好转,订单也将从3月起逐步走稳,并惠及整个亚洲。而对于PMI前期的这种疲软态势,梁的解释是,“由于调结构的需要,中国淘汰了一些落后产能,产能被关闭,就会影响PMI的表现,但这只是让中国的经济成长由量转向质,长久来说是好事。”
    我觉得梁伟豪关于PMI为什么会呈现当前这种走势的分析是合理的,我们总不能指望一边调结构淘汰落后产能,一边PMI又能呈现一番大涨的趋势吧。实事求是的说,PMI能走成这样也是不容易了,说明政府在刻意调控,在调结构的时候刻意稳增长。而且,通过2012年2013年的调控,我相信决策部门对此已经获得了相当的经验,不然PMI不会走成这样。
    有意思的是,最近李克强总理也有了这样的表态,“我们既要保持定力,又要主动作为,要看到我国经济的发展韧性和回旋空间很大,而且我们拥有去年战胜经济下行挑战的成功经验,也为今年继续应对经济波动做好了政策储备。”这是李克强总理3月26日在辽宁主持召开部分省市经济形势座谈会时的发言,是总理又一次在外界担心中国经济时的表态,“我们有能力、有信心、有条件,把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总理的表态当然不是说说而已,至少在26日的讲话中,提出了三招稳增长的办法。
    一个是要继续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通过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等措施,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和就业创业,让金融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服务。这个是什么意思?我的理解,其实就是货币政策可松可紧,完全要看经济的进一步走势而定。在这一点上,虽然货币政策的总体精神是去杠杆,但是实用主义的灵活度我们是从来都有的。
    第二个办法还是“铁公基”。加快重点投资项目建设,及时拨付预算资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创新政策性投融资机制,支持保障房建设特别是棚户区改造;加快中西部铁路、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新兴业态发展,补上服务业这个“短板”,在产业结构优化中推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这些提法中见效最快的还是中西部的铁路、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你喜欢也好不喜欢也罢,这些基础建设是需要的,又是可以随时拿来加速操作稳增长的。
    最后的办法那是李克强总理的新思路,除了货币政策财政支出,改革也是稳增长的办法。改革方面,他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地方政府也要抓紧全面清理审批事项,研究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切实为市场主体松绑,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创造公平竞争环境,把改革的红利真正送到社会的最基层,把市场的活力和增长的动力充分激发出来。
    这个办法不是快效药,但是肯定是长效药。不服不行!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