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托底,谁还没有个三板斧呢?
程凯
如果不对比一下背后的经济数据,你很难真正体会到李克强总理在3月13日两会新闻发布会上难得的淡定。
在一家外国媒体记者提问“许多投资者认为,今年中国经济的增长会继续放缓,会低于确定的7.5%增长目标。在不采取更多刺激政策的前提下,您所能接受的最低增速是多少”时,总理的反问是,“一些关于中国经济偏悲观的报道我看到了,而且也注意了。我们在去年并没有采取短期刺激政策的情况下能够实现经济预期目标,为什么今年不可以呢?”
不过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李克强其实就已经表述过“今年现在我们看得更多的是困难和问题”了,“今年挑战依然严峻,而且可能会更加复杂。我们既要稳增长、保就业,又要防通胀、控风险,还要提质增效,治理污染,多重目标的实现需要找一个合理的平衡点,这可以说是高难度的动作。”
这种连总理都感觉得到的困难,其实就在总理新闻发布会的当天就有一些主要的宏观数据来佐证。
根据国家统计局周四公布的数据,1-2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这低于普遍预期的9.5%,而且是2009年4月以来的最低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11.8%,这也低于预估的13.5%,而且创下2006年2月以来最低水平;投资增速也在降温,同比增速回落至17.9%,是统计局公布不含农户的固定资产投资数据以来的纪录低点。
也就是说,“从工厂车间,到百货超市,再到建筑工地”,1-2月份的经济数据反映出来的情况都不乐观。
在一些财经媒体上,关于这些数据的报道文章被放到了和总理新闻发布会报道重要性相当的位置,而且我们从标题上也能看到大家分析的一致性和略微的观点差别。
比如,国内媒体财新网的报道标题是“经济超预期滑坡,政策或松动保底线”,而另外几家海外媒体,《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的标题是“中国经济走弱,领导层面临艰难抉择”,FT中文网的标题是“中国年初增长放缓超预期”,路透中文网的标题则是“中国一季度经济增速或全面放缓,市场淡定以对寄望改革红利”。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报道大都把新数据拿来对比了当天李克强总理新闻发布会上关于GDP增长率的问答。
要是好好比较一下这四则针对同样宏观经济数据的分析报道,我们还是可以学习到很多东西的。仅从标题制作上来看,有的仅仅描述了现实,有的提出来了现实的困难,有的在分析是不是政策有可能放松“保增长”,有的分析则认为市场反映还不太糟糕真正的对策还在改革上。
但是,落到具体报道之中,每一家的报道都认识到了问题复杂性。没有人认为短期的刺激政策会马上出台,尤其考虑到了总理当天在新闻发布会上的表态之后,因为很显然大家默认为总理是已经掌握了这些数据的。但是,就政策真正的变动会不会出现?大家的态度几乎也是一致的,那就是要多等待一两个月的数据,至少要等到第一季度的数据出来之后再下判断作决定。
我从这些数据和这些报道还有总理对记者提问的回答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那就是市场开始越来越对政府的政策做出更加合理的预期。
我们都知道市场预期的重要性。政府想要经济转型,想要去杠杆,但是市场并不一定真的相信,因为市场更相信的是你政府怎么做。只有政府一而再而三的打消市场那种“政策会救市”的预期,市场才不会再去期待刺激政策,到那个时候,市场才会真正的为去杠杆做好准备,去杠杆,也才能得以真正的实施。
在这里,大有一种政府和市场博弈的味道。去杠杆是一场持续的考验,是对政策制定者定力的考验,也是对市场参与者耐力的考验,更是对所有人智慧的考验。
关于这种持续的考验,或者说博弈,或者说是适应性预期,其实我们在今年全国两会的报道上已经看到了一个极好的例子,那就是“青海省委书记与省长每周三看新闻联播找经济政策信号”的故事。
有报道说,在3月6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青海代表团的讨论中,青海省省长郝鹏向李克强总理倒“苦水”,说是去年上半年,他和省委书记骆惠宁每周三都必须看新闻联播,就是为了从国务院常务会议的新闻中,寻找一些“中央即将出手刺激”的信号。
郝鹏说,去年上半年青海经济与全国一样遇到很大下行压力,政府的压力倍增。他当时有“惯性思维”,总觉得中央应该出台点刺激性政策,但等了几个月时间,新闻里始终没有出现预想的刺激政策后,郝鹏“恍然大悟”了,“中央不会再刺激了,我们也该专心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什么是适应性预期?这就是。从今年1-2月的经济数据来看,可能第一季度经济又会遇到一些难题,地方政府怎么办?市场上的企业怎么办?是看是等中央政府怎么办吗?其实,中央政府反过来是在看在等地方怎么办,市场怎么办?只要心里有数,能托住底就可以了。
至于能不能托底,李克强总理说过了,“凡事不患难,但患无备。所谓磨好了斧子才能劈开柴。”谁还没有个三板斧呢?什么时候用需不需要用罢了。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