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央行行长的眼光

作者:程凯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03-12 23:15:00

摘要:如果像周行长给我们提示的一样,把1月份的外贸数据加上2月份的外贸数据,这里面的波动就被熨平了。
程凯

刚好一月前,2月13日,我在《地平线》专栏中聊了聊美联储的新女掌门耶伦,题目叫做“学习耶伦好榜样”。学耶伦什么?学习她当央行行长看事物的眼光,那就是“风物长宜放眼量”。
关于如何看待数据,我说可以好好学习一下耶伦,不慌不忙,不把短期数据太当回事,而是静观其变。当时针对美国去年12月份和今年1月份的就业疲软,耶伦的表态是,“美联储官员需要花些时间掂量这些数据,看看这是暂时性的变化还是一种更长久的趋势……必须非常谨慎地解读这些报告,不要急着下结论。”因此,美联储的政策也没有轻易改变。
我当时的一段评论是这样的,“我觉得,这就是央行行长看待数据的态度和方式,总比市场要慢半拍。因为市场永远在不停地波动,而央行需要在波动中消除噪声,找到趋势。美国央行行长是这样的行为方式,中国的央行行长同样也会是这样的行为方式。”
很乐于见到的是,一个月之后,中国央行的周小川行长几乎表述了同样的观点。
就在3月11日,全国两会的新闻发布会上,周小川在回答中外记者关于“金融改革与发展”问题的提问时,两次表达了眼光要看长期的观点,而这两次表达,都和市场最关心的货币问题有关,一个是人民币的利率,一个是人民币的汇率。
针对周小川前几天提到的“利率市场化短期内将推高利率”,他进一步解释到,“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由于管理方式、宏观调控方式的改变,市场上肯定会出现一些新的过去没有过的机会,这些机会可能会在短期内带来稍高一些回报的机会,因此市场会追求这些机会,所以可能就会有利率在一定期间内有上行的可能性。但是随着市场配置资源和广泛竞争的存在,实际上利率最后还是会有总供给、总需求关系的平衡,个别的机会会慢慢变小。”
在利率市场化的问题上,周小川不仅给出了一两年内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时间表,还希望认清楚利率市场化可能带来的短期和中期的市场效果,无非是提醒大家要看中期趋势。
针对人民币近期兑美元大幅贬值,央行是“主动为之”还是“顺水推舟”的问题,周小川的回答更是希望大家用长期的眼光看问题:“短期的变化,一般来说,金融市场对短期变化的反应也是很灵敏的,但是从人民银行角度来讲,更关注中期的趋势,短期的趋势并不见得能代表中期的趋势。对中期的趋势,市场上有很多研究报告我认为分析还是很有针对性的。但是,人民银行尊重市场规律、尊重市场选择,我们也不必过多过早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周小川所说的市场上有很多“有针对性的研究报告”到底指的哪一些?大家可以自己去想,反正央行也不会表这个态。周行长可以明确告诉我们的是短期趋势不代表中期趋势,短期趋势是现在这个样子,中期会是什么样子?大家自己可以有答案。
我觉得和耶伦看待数据的方式一样,周小川看待数据也是更加警惕数据的短期波动可能带来的干扰,希望政策的制定可以排除这些噪声,以发现真正的市场信号。
比如月度数据就是需要非常警惕的。在谈到外汇市场上的参与者对人民币汇率走势的意见时,周小川就分析了“他们的分析主要还是对的,就是主要参照国际收支平衡特别是经常项目平衡的状况,但是经常项目的数字是每个季度才能出现,所以大家实际上盯着的是货物贸易的平衡,货物贸易的平衡状况是每个月都能出数的,甚至有些机构在没到月末的时候就开始做了很多的跟踪和分析,所以市场上的意见有所分化,这也是非常正常的,也是市场的力量起越来越大作用的表现。”
大家要非常注意周小川在这里所作的说明,说明了央行对季度数据的重视要远远高于月度数据。的确,月度数据的波动太大,受到的干扰也太多。
比如今年1月的时候,中国的外贸数据出人意料的好。据海关统计,1月份按美元计价,我国进出口总值3824亿美元,增长10.3%。其中,出口2071.3亿美元,增长10.6%;进口1752.7亿美元,增长10%;贸易顺差318.6亿美元,扩大14%。。
大家还记得当时市场是如何看待这组数据的吗?根据《华尔街日报》的一项对中国1月份进出口数据的事前调查,在包括11位经济学家接受的调查中,预测中值是出口将持平,而进口将增3%。而实际上这两个数据都达到了两位数的百分比增长,这不得不让经济学家们大跌眼镜了。大家的事后第一反应不是自己预测失败,而是怀疑中国官方数据造假。
我们再来看看同样的数据在今年2月份的表现,据海关总署上周末的消息,今年2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2511.8亿美元,下降4.8%。其中,出口1141亿美元,下降18.1%,这导致了贸易逆差229.8亿美元,而去年同期为贸易顺差148亿美元。
从出人意料的顺差变成出人意料的逆差,大家又纷纷忘记了1月份的那档子事了。1月份的数据意外被认为是造假,2月份的数据意外则被当作“真实”用来解释热钱外逃,解释人民币之前兑美元暴跌的原因。当然,在2月份外贸数据出来之前,大家对贬值的解释基本还是央行“主动调控”。对数据的采信,运用和解读,怎一个乱字了得。
大家只要多一点记性,多一点耐心,多等待一个月的数据,就会发现我们对单月数据的反应是多么的“市场化”,这种“市场化”就像暴涨暴跌的股票一样,有点不理性了。
如果像周行长给我们提示的一样,把1月份的外贸数据加上2月份的外贸数据,这里面的波动就被熨平了,如果等到3月份的数据出来,我们加总得到第一季度的数据时,也许对比一下去年,我们根本就看不到什么意外。
还好,央行行长的眼光没有那么短视!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