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财讯正文

一抹摇曳的泰式风情

作者:李思阅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03-04 14:21:00

摘要:地处几个大洲交接地的东南亚和它的地理位置一样,其文化也可以看到各类文明融合的影子,这充分体现在了它的家居布置和设计风格中。

一抹摇曳的泰式风情


  从中世纪以来,除阿拉伯文化、西方殖民文化的影响之外,中国和印度两国对东南亚宗教信仰的影响仍然占据主导,所以,佛像成为居民家中不可或缺的陈设。而其中泰式建筑和家居比其他任何形式的艺术都拥有更多的折衷性,它从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借鉴了更多的优点和特色。

回归自然 热情的雨林气息

  由于地域气候特点,东南亚家居一向给人以热情奔放的风格特征。 东南亚家居设计师姚梦舟告诉《CM 华夏理财》记者,取材天然、原汁原味,是泰式家居的一个重要特点。由于泰国国内及附近国家的原始森林广布,泰国的家具原材料品种丰富,所以,各种优质木材都可以成为大型家具的原材料,比如黑橡木、泰柚木、金丝柚等都是制造商经常选用的材料,另外,代价高昂的纯手工制作也是泰式家具的一大特色。 此外,小家具的选材上多采用竹、藤蔓、树皮等接近大自然的纯天然材质,再以藤竹等深色家具搭配色彩鲜艳的布艺装饰。芭蕉叶、砂岩、硅藻泥等充满热带雨林风情的造型都能最自然地演绎出这种特色。富有冲击力的斑斓色彩正是大自然的颜色,深色的家具适宜搭配各种色彩鲜艳的窗帘或者珠帘。由于设计中要体现出热带雨林的热情洋溢,所以户型不能太小。设计师建议,一般这种风格的家居多用在120 平米以上的中、大型居室。

  泰式家居的早期装饰中多用到藤编、麻编等天然材料为主材,而现在选材虽然坚持天然,但也不再局限于有限的品种,而是更注重通过各种不同材质的拼接与组合,以更多的形式来表现出天然材质的丰富色彩。比如让红玫瑰与水杉木两个不同材质进行拼接,改变原先的纯手工制作而选用机器压制,制造出不一样的木纹。相较过去单材质加工,这种复合压制也显示出了不一样的美感。此外,在家具的造型上,在过去那种更贴合原始丛林的粗犷和古朴的基础上,融入更多东南亚的民族特征和文化元素,让热带风情更加浓郁。

  而泰式家居淳朴的自然风还有着一大优势,那就是顺应自然、浑然天成。所以当你寻找纯正的手工金丝柚木家具出现困难时,不妨试试离你最近的中式橱柜,也会营造出不一样的清新风格。这种自然而不显违和感的搭配不仅体现在大自然的包容性上,更体现在文化的融合过程中,在当地佛教、伊斯兰教等文化熏陶下,结合近代欧洲殖民遗留文化,配合历史中国风,泰式家居可以与中式、欧式、阿拉伯等多种类型的家具混搭。

佛教底蕴 豪华不失稳重

  总体来说,东南亚风格主要表现为两种,一种为浅色系,主要受西方影响而形成的风格;另一种为深色系,充满了中式风,表达着热烈中微带含蓄,妩媚中蕴藏神秘,温柔与激情兼备的和谐最高境界。无论是哪种,佛教在泰式家居中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由于佛教在泰国的文化中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佛、孔雀和白象饰品非常多地运用于以泰式为首的东南亚家居装修中。所谓白象并非一定要全白色,凡是金黄、银白、嫩绿、淡红等肤色的大象都被称为瑞象。佛像的摆放很讲究,最好听取专业人士的意见,否则容易犯佛教的禁忌。

  姚梦舟告诉《CM 华夏理财》记者,泰式家居注重细节和软装饰,适合作为一种元素混搭在居室的整体环境里,或者作为一种风格基调而将其他元素统一其中。无论是应对中式或欧式,简约还是古典,都能游刃有余。

  在用色上,包括泰式在内的东南亚风格家居多以深色或对比色相搭配。其设计在细节上十分精致,雕刻图案既有体现当地文化的图腾,也有芭蕉叶、椰子树这种自然景观的浮纹雕刻。整体看来,虽然泰式家居色彩浓郁,华丽十足,颇有“土豪金”的味道,但实际上走的是直与曲的结合,奢华的同时倍显底蕴。泰式家具中许多柜子和椅子的造型特征都是斜面梯形,吊顶、灯具、床板也都是斜面围合,这些都源于对佛塔的尊崇,层层叠叠并逐渐缩小的金字塔形状广泛出现在各种寺庙的屋顶上,家具也多采用这种风格。此外,大面积石材的选用也很有特色,最好能再配上富有东南亚宗教风情的壁画,显示出沉稳与厚重。

  “近几年,东南亚风情家具开始备受欢迎。”姚梦舟指出,东南亚家具在设计上逐渐融合西方的现代概念和亚洲的传统文化,通过不同的材料和色调搭配,令东南亚家具设计在保留了自身的特色之余,产生更加丰富多彩的变化,尤其是融入中国特色的东南亚家具,重视细节装饰的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试想一下,你骑着白象,漫步于东南亚的热带雨林,你缓缓穿过佛教的白塔、伊斯兰的尖顶和马来的教堂,环绕在你身边的还有椰树、芭蕉和摩鹿加的丁香。印尼缎绸和泰国丝巾无意地散落在绣着苏利耶(印度的太阳神)的刺绣地毯上,漫不经心的点缀却在举手投足之间营造出一种浪漫的贵族气息。这就是泰式风格能够带给你的感受。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