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的大棋局
如果这个话题放在几年前,本来应该是“QE的挑战”,现在成了“QE退出的挑战”。这么大件事,潮起是挑战,潮落也是挑战,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都是被动者,谁叫人家美国是世界最大经济体,谁叫美元是国际货币,谁叫美联储是全球央行的央行呢?
如果只能是被动者,就必须把损失降到最低,冲击是难免的,但是要可控。这几天,市场基本上是在玩猜谜游戏。猜什么?猜人民币连续几日的大跌是不是“央行制造”。
说什么的都有,不过无论正方还是反方,言下之意中都有个共识,那就是央行有能力把控波动。如果这一起波动是央行主动而为,那么央行当然可以收住;如果这一起事件纯属市场自生自发,那么央行也可以在适当时间插手了结。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如此庞大,怎会抵挡不了外汇市场上的小风小雨,央行是“主力”,这一点必须放心。
我倒觉得,如果大家有这样的共识,那么此事是否央行所为其实无所谓。就像去年的钱荒,你说央行到底在干什么?现在它也不会给你一个明确回答。大家都在呼吁市场化,当市场真波动起来时,央行完全可以自由选择出手时机,慢半拍很正常。如果钱荒一开始“央妈”就放水,怎么会蔓延?如果人民币大跌第一天“央妈”就插手,怎么会跌5天?大家只要知道这些就够了。
钱荒和人民币连续下跌,这两件事放在一起,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央行。作为央行的观察者,大家都需要慢慢适应这一点,“央妈”属性越来越弱了,这应该是央行主动而为的。你不是要市场化吗?给你。
现在我想说的是,不管是去年夏天的钱荒,还是今春的人民币连续贬值,都是和QE的退出直接相关的。前者是听说美联储要压缩QE,后者是美联储真的开始压缩QE。QE的退出,到底对中国的货币政策有什么影响?
有意思的是,也就在市场东猜西猜的时候,央行外管局国际收支分析小组的一份《2013年中国跨境资金流动检测报告》在2月25日被挂在了央行的网站上。央行这种PDF格式的报告现在越来越具备美国经济学教材的风格,总是附上一些专栏来简单明了地阐述一些问题。在这份报告中,“专栏1”的题目就是《美联储启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机制对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的影响》。
文章前两个部分非常明确,第一是“我国跨境资金流动迄今尚未受到QE退出的明显影响”,第二是“我国经济金融具有较强的抵御QE退出冲击的能力”,当然,对这两者的说明都是有数据支撑的,我也不多重复。
有意思的是专栏中的另外两段话,透露出来了更多的信息,“央行到底意欲何为?”
第一段是这样说的,“美联储启动QE退出对中国并非完全是负面影响。”具体来说,“启动退出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美国经济复苏前景良好,有利于改善我国外需。QE退出带动美元升值,将压低大宗商品价格,有利于我国减少进口支付。QE退出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影响将是逐步释放的,退出初期国内外正向利差也会继续存在。如果退出过程中国际资本回流美国,还将有利于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简直字字珠玑啊!人民币为什么会出现连续下跌?你看央行早就给你找到了理由。如果央行真的是这样思考问题的,事情到底是不是央行干的还重要吗?
第二段是这样说的,“美联储退出QE将加速国内降杠杆进程”,“一方面,随着美元流动性收紧,境内企业境外融资成本上升,境内主体财务运作可能出现反向调整,加大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的波动性。另一方面,人民币汇率与利率的联系日趋紧密。外汇占款是我国货币投放的重要渠道,今后随着QE退出影响逐步显现,我国外汇占款增幅可能放缓甚至下降。如果市场各方参与者未能就此及时做出适应性调整,有可能导致国内市场流动性趋紧、利率走高,加大生产部门资金成本上升与利润下降之间的矛盾。”
这第一个方面描述的还是人民币这几天连续下跌的情景,央行还是提前准确地“预料”到了这种人民币币值波动加大的情况,而且这次的波动不仅是波动幅度大,还打破了人民币只升不跌的常规预期。原因央行都给你说明白了,“境内主体财务运作可能出现反向调整。”
不过,我最关心的还是最后这几句话:外汇占款是我国货币投放的重要渠道,随着QE的退出外汇占款增幅可能放缓甚至下降。如果市场各方参与者未能就此及时做出适应性调整,有可能导致国内市场流动性趋紧、利率走高,加大生产部门资金成本上升与利润下降之间的矛盾。
央行这是干什么呢?今年以来,我在《地平线》专栏中对央行2014年的核心目标已经做了几期长篇累牍的分析,那就是要“去杠杆”。到底有没有真的开始去杠杆?我不知道,也有很多人在怀疑,但我相信央行的决心是坚决的。
央行何出此言?不就是要打提前量,早早地提醒各位吗?既然去杠杆是必须要干的事情,大家就应该“就此及时做出适应性调整”吧。我的一个猜想是,无论是钱荒,还是人民币连续下跌,都是央行用市场行动给大家提的醒。
信号难道还不明确吗?在去杠杆的强烈信号之下,我们思考房价股价才能有一个真实的基础。(作者为本报编委)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