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金改当走出管制思维误区
摘要:在当前的经济下行时期,广大的私营中小企业正在陷入日益严重的困境,尤其是获得银行贷款的困难。
《条例》中的一些亮点备受关注。它试图建立强制备案制度。“单笔借款金额300万以上”、“借款余额1000万以上”、“涉及的出借人30人以上”等情形,借款人应当向管理部门报备,借贷合同还可以办理公证。报备的实质是实现信息的透明和有据可查,使借贷活动具有更强的证据性,从而便利纠纷的解决和减少欺诈的发生。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监管者掌握辖区内的民间借贷活动详情,在总体上防控风险。《条例》第13条鼓励民间借贷当事人将履约情况报送备案,履约信息将纳入民间融资征信系统。这一条关系着对于金融交易至关重要的信用系统的构建。《条例》试图对民间集资进行规制,规定民间资金管理企业可以以非公开方式向合格投资者募集定向集合资金,对特定的生产经营项目进行投资,每期定向集合资金的合格投资者不得超过200人。无论如何对民间集资订立明确规则有利于减少企业家因“吴英案”等现象而产生的恐慌。
总而言之,《条例》代表了地方政府保障民间借贷合法化的最新努力,其积极的象征意义巨大。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条例》毕竟只是一个层级很低、规定相对比较简略的地方性法规,其效果仍然需要继续观察。法律是死的而现实是活的,最重要的是在借贷机构、企业与监管者之间的实际博弈中逐渐形成更完善的规范和规则,以此作为实施细则的基础,并树立起政府备案系统的信誉,以促使更多的民间交易者愿意接受政府监管。而且不容忽视的是,《条例》的一些条款还是透露出来了浓浓的管制思维,而目前最迫切需要的是政府要树立起为私人主体之间的正常金融交易服务的思维,从控制、管理民间金融转变为鼓励、扶持民间金融。
从大背景看,《条例》的推出也是温州金融改革的成果之一。本次温州金改肇源于2011年温州爆发的民间金融危机,那是一场利率管制、宏观政策收紧等因素共同促发的危机,也暴露了金融体系的诸多深层次问题,《条例》的出台其实只是就这些问题寻找出路的一个小步骤,未来的挑战还复杂而漫长。
温州民间金融危机的根本肇因是长期实行的利率管制。利率管制扭曲资产的价格信息,人为压低资产的官方价格,而这又导致了企业对于价格较低的银行信贷的极大需求。在银行信贷需求旺盛情况下,银行在进行信贷配给时就不大会考虑价格因素,导致银行贷款向国有企业等大企业倾斜,而力量不足的私营中小企业只能日益依赖民间的借贷市场。央行温州中心支行的一个调查曾显示有80%的温州中小企业依赖体制外的融资。在此情况下更有一些企业利用金融管制条件来套利,例如将从银行获得的利率较低的贷款再以更高利率贷出,从中取利,这也为一些银行与企业勾结起来寻租创造了巨大空间。总体上利率管制政策扭曲了资源配置,降低了资金的整体利用效率,并对实体经济构成伤害,大量资金进入房地产等领域投机炒作,吹大楼市泡沫并加剧金融系统性风险。
因正常市场需求而产生的民间借贷市场长期得不到政府的支持和保障,只能在地下层面暗流涌动,乱象频生,而民间金融业者的活动,与刑法中规定的一些犯罪,如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等,往往界限十分模糊,这使得他们始终像是在玩一场危险的游戏,稍有不慎即有牢狱之灾。对民间金融的严厉的法律管制只是进一步人为提升了民间金融的风险与成本,加大了中小企业的经营困难。政府必须认识到“地下银行”的高利率贷款具有利率管制政策下的某种必然性,只有逐步放松管制而不是严厉打击所谓违法犯罪,才是缓解问题的根本途径,才能促使这个“灰色地带”逐渐地展露于阳光之下。
其实在经济和商业领域应该树立的通行原则是“法不禁止即自由”。民间金融应该视为一种公民和企业自主处分自身财产的行为,在未触犯法律红线的情况下就应该放任自由。最高法早在1991年就确认民间借贷利率可以高于银行利率,只是以四倍为限,所以民间借贷合法性的支持者大可理直气壮。而民间金融的最大问题不是法律性质模糊,而是政府总是对其讳莫如深,不愿公开讨论和制定立法,从而使民间金融交易缺乏制度保障,总是显得像是一个“黑市”,规范不足导致的欺诈、资金链断裂等现象频发。
在当前的经济下行时期,广大的私营中小企业正在陷入日益严重的困境,尤其是获得银行贷款的困难。这更迫切地呼吁金融改革另辟蹊径,以支持民间借贷市场的繁荣来为中小企业解困,并进而促进民营产业的创新、转型和升级。让民间金融“阳光化”是金融体系市场化改革的必由之路。温州的试验如能打造透明、规范的民间金融市场,也将成为倒逼整体金融改革的重要力量,但这仍需要顶层推动与制度设计,单靠温州的一条法规不足以撬动大格局。金融改革要鼓励民间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兴起,打破政府对于金融资源的垄断,落实国家对于支持非公经济的政策,实现“国退民进”。金融改革的延滞时间已经过长,而靠压力来倒逼改革不是长久之计,还是需要以主动的改革来未雨绸缪,从一种以政府主导甚至直接安排为主的人为的金融秩序,逐渐走向一种“自发秩序”,这才是经济长久繁荣的基础。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