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陈四清续写中行故事

作者:杨中华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01-22 23:00:00

摘要:“儒雅、专业、市场化技术型、职业银行家”的中国银行行长李礼辉到龄离任了,52岁的副行长陈四清接过了这家百年银行的行长大旗。

陈四清续写中行故事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杨中华 北京报道

  “儒雅、专业、市场化技术型、职业银行家”的中国银行行长李礼辉到龄离任了,52岁的副行长陈四清接过了这家百年银行的行长大旗。中国银行官网显示,2014年1月17日开始,陈四清已任党委副书记。“有关行长任职正在履行法律法规和公司治理程序,并将按规定及时对外披露。”中行相关方面透露。

  “如果不是大家抬举、众人拾柴,我个人必然一事无成。这一切,我十分感动、十分感恩、十分感谢,也将永远铭记在心。”2004年7月26日履职中行行长的李礼辉,将自己在弹指一挥间的十年任期内的成就归功于“众人拾柴”,其谦虚可见一斑。而对于不足,他则是深刻地剖析:“9年多来我算得上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有些事没有想到,有些事没能做到,更谈不上十全十美,很多方面辜负了大家的信任和期待。”

  新任行长的陈四清既有分行等基层工作经验又有总行风险管理部总经理的历练,既有国内实际工作经历,又有香港等国际视野,还兼任着中银香港以及中银航空租赁的董事长。面对利率市场化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互联网金融的挑战等复杂局面,陈四清更需要展现出自己独特的经营智慧来领航这艘百年银行的“大船”。

  李礼辉十年风雨路

  “担任中国银行行长,就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流露着真情实感的告别演讲辞里,李礼辉首先谈到了责任,而正是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感,鞭策着这位技术型银行家护航了中国银行10年。这10年间,中国银行完成了股份制改革、在上海和香港两地资本市场上市、不断完善现代上市公司管理制度、经历金融危机以及国内信贷盛宴,同时也面临着利率市场化、经济结构调整以及互联网金融的挑战。

  回溯2004年的那个夏天,李礼辉迎来了个人职业生涯的一次重要转折——从海南省主管金融的副省长空降到中国银行出任行长一职,而在任海南省副省长之前,李礼辉已经游刃于银行系统20多年。

  从1977年开始,李礼辉在中国人民银行福建省分行任职。1984年起的18年里,李礼辉一直在工行任职,从工行福建分行办公室副主任做起,一直到福建分行副行长、工行驻新加坡首席代表、国际业务部总经理、工行副行长等。2004年7月26日,在中国银行股改之际,李礼辉接到中行行长的任命,这一任就是十年。

  李礼辉曾被内部工作人员誉为“雷厉风行的人物”。《时代人物周报》曾援引中行一工作人员的描述,称他们的新行长当时用了三个“吓坏一大帮人”:“刚来第一个星期,微服私访了总行周边十多个网点,查出问题吓坏一大帮人;第二个星期,自己在大门口察看考勤情况,吓坏一大帮人;召开处长会议,不提前一天通知,早上8点才说,10点就开会,时间一到,锁门就开会,又吓坏一大帮人;第三个星期,利用中午时间走遍所有的办公室,看看哪个处下班后,灯光还亮着,浪费资源,就发通告进行批评。”

  正是这位雷厉风行的人物以及中行全体员工的努力,中国银行在2006年成功上市,也为中行在国际以及国内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提起中国银行,“最国际化、多元化”一直是中国银行的重要标签。

  “让中国银行成为与外资银行相抗衡的、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民族金融业的代表。”2004年,中国银行作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试点企业成立股份公司之时,央行行长周小川如此寄语。

  十年里,中国银行海外业务不断拓展,始终保持国内银行第一的地位。同时在2011年,中国银行成为中国乃至新兴经济体中唯一一家入围全球29家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银行。

  截至2013年6月末,中国银行海外资产总额5289亿美元,实现税前利润32.50亿美元,占集团资产总额和税前利润的比重分别为23.1%和18.4%,占比是所有国有银行中最高的。

  李礼辉曾多次提及,“未来3到5年,海外业务所占比重,包括海外创造的税前利润或营业收入所占比重能达到30%左右。”

  相比于海外业务,中国银行在国内的网点以及业务规模则相对于其他3家大行较少。而从2009年开始的信贷盛宴中,中国银行抓住机遇不断地增加市场份额。

  李礼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中国银行过去风险管理是分散的,信贷审批也是分层的,后来逐渐集中化,并且引进专业化、独立性的管理概念,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正是这种变化才使得中国银行有能力“抓住了2009年这个发展的机遇”。

  在中国银行不断拓展国内和国际业务的同时,李礼辉也在思考着银行发展模式转变的途径,应“深化结构调整,加快业务转型,构建资源节约型的发展模式”。

  “我们的家叫中国银行、我们的梦是世界第一。”

  李礼辉在告别演讲里直陈梦想,“对个人来说,信念和意志,智慧和能力,性格和作风,经验和技巧,是履行责任的基本要素。回过头审视自己,我谈不上足智多谋,但相信勤能补拙,因而还算敬业勤奋;谈不上勇往直前,但相信公道人心,因而还算正直坚强;谈不上严丝合缝,但相信事在人为,因而还算认真细致。”

  “过去,我一直以一个职业银行家的标准要求自己,至于究竟是不是,要留给别人和历史来做评价。”对于自己的功过,李礼辉愿意让历史去评说。

  陈四清接棒续跑

  在李礼辉卸任后,谁成为接任者,成为近期银行高管密集调整的一个重要话题。不像其他银行高管相互调任,中行新行长由副行长陈四清升任。

  对继任者,李礼辉评价很高:“四清行长年富力强,怀才抱德,得到大家的举荐和中央的信任,担当重任,必将不负众望。希望大家像支持我一样支持四清行长的工作。”

  实际上陈四清是个纯粹的中行人。

  陈四清1990年加入中国银行,在湖南省分行工作多年,曾外派至香港分行担任助理总经理,之后又历任福建省分行行长助理、副行长、总行风险管理部总经理、广东省分行行长,同时兼任中银香港非执行董事、中银航空租赁董事长等职务。

  虽然中国银行在上个十年中不断发展、奠定基础,但是随着监管层不断加快推动利率市场化、未来产能过剩等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经济阵痛以及新兴的互联网金融的挑战等诸多经营环境的变化,使得继任者处于错综复杂的局面之中。

  中国银行的国内业务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在国内业务中,中国银行一直偏弱于其他三大行,而近一年来,在总资产、净利润等相关指标上,中国银行已经处于四大商业银行的末位,被农业银行赶超。

  这些市场客观环境以及中行自身的弱势,也将成为陈四清推动中行发展的拦路石,考验着新任行长的智慧。

  在2014年银监会年度工作监管会议中,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则对七类重点风险防控做出了部署。而这些风险防控的重点,也是各大商业银行格外需要重视的风险点,一不小心就会生出不少不良贷款来。

  在银监会部署的重点风险防控中,融资平台、房地产、过剩产能以及同业、理财业务的防控调整势必影响到商业银行的转型发展。

  一份研究报告认为,考虑到房地产调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整顿、淘汰落后产能以及经济调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叠加影响,未来银行业不良贷款可能有较大反弹。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后果来看,不良贷款比例可能上升到2%-5%左右。

  一位商业银行人士分析,显然在未来几年中,中国银行业的风险防控处理能力显得格外重要。陈四清出任过中行总行风险管理部的老总,对风险防控有着自己的一套清晰思路。出任行长后,势必会提升整体的风险防控的意识。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银行的国内网点数量以及业务规模相比较于其他三大行,一直处于弱势,增加了中国银行在负债端管理的压力。

  面对利率市场化,陈四清认为,利率市场化完成后,商业银行面临三方面挑战:一是存贷款利差收窄。二是存款稳定性降低。三是部分金融机构可能面临经营困难。从国际经验来看,商业银行由于不能适应环境变化而面临经营困难的情况较为普遍,即使在金融市场较为发达、金融监管较为完备的国家和地区也不例外。

  “尽管存在上述种种挑战,但是利率市场化进程是一个更加高效的金融市场建立与完善的过程,利率市场化为大陆商业银行建设成为国际一流银行创造了难得机遇。”陈四清认为。

  无论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复杂环境还是自身存在的一些弱点,只有不断发展转型才能克服不断出现的问题。

  陈四清的观点是,银行的转型没有完成时,银行的转型只有进行时。

  “第一,所有银行的转型都要走自己银行特色的道路,不能只求大,也不能只求全,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建设;第二,银行的转型最终落脚点是风险的评估和效益的提升,找到结合点;第三,银行的转型最核心的是客户的服务模式的选择,此外是盈利模式的选择。”对于怎么转型,陈四清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路。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