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之后如何稳中求进
程凯
56.88万亿,同比增长7.7%,这是2013年中国经济GDP的表现。与之前的亮丽数据相比,这样一个数据当然不高,但年度目标终究完成了。用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的话说,“2013年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
2013年是7.7%,2014年怎么办?7.7%的结果就“来之不易”了,“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尚待缓解,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仍需巩固。”所以,马建堂代表的官方表态也只能是,“下一步,要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以改革促发展进步、促转型升级、促民生改善。”
依然把改革放在增长的前面,以改革促增长,这是2013年的态度,同样也会在2014年得到坚持。如果是这样,我们可以看好中国经济的转型,但对2014年的增长还真不能期望过高。如果能和2013年有一样的表现,就已经算是再好不过了。
调低预期,这应该是2014年经济表现的主旋律。
对于经济压力,外界的说法总是比我们自己的表白来得更加直接。比如,在去年的GDP数据出来之前,英国的《金融时报》就发表社评说:“中国须戒信贷瘾。”
这是一个我们一直在关心的切实问题:2008年至2012年,中国债务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几乎增加了1倍,从125%升至215%。这样的杠杆率不能再任其发展,而且还得想办法让它平稳地降下来。
FT的评论认为,2013年中国政府已经做出了大量的努力,比如启动并完成了地方政府的债务审计,强调了地方政府官员的债务责任,中国央行也在努力从银行体系抽走流动性,允许货币市场利率上升。
但是,愿望和努力都不能改变的事实是,降低杠杆可是一件真正困难的事情,稍不留神就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一旦失控反而前功尽弃。“中国央行正意识到,要在不造成市场恐慌的情况下收紧货币政策有多么困难。在去年的两个不同场合(6月和12月),银行间市场的利率飙升迫使货币当局注入流动性,以缓解资金短缺。”
FT虽然提出来了中国政府面临的困难,但它基本上相信这样一种期待,“中国政府对终结中国经济的债务依赖是认真的”,“中国政府的可信度——乃至中国未来的繁荣——有赖于切实实现这一目标。”
香港的老牌财经报纸《信报》在2013年中国GDP增速出来以后也非常直接,也是在社评中给出了自己的预测,“中国经济去杠杆,GDP增速料续放缓。”
《信报》社评认为,7.7%的GDP增长主要还是由投资拉动。“预料政府今年将力保经济于潜在增长区间运行,并加快调整结构。由于需要收缩依靠金融扩张拉动增长的水分,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在实体经济须去杠杆的背景下,投资增速预料会减慢,使今年经济增长速度有可能进一步放缓。”
有意思的是,《信报》和《金融时报》一样,把去杠杆的最困难的任务“留给”了央行。“通过收紧信贷,提高资金利率倒迫产能过剩产业去杠杆,提高信贷存量和增量的使用效率,相信是今年央行的政策重点,守紧货币中性偏紧的立场”,“然而,利率上升无可避免抑制投资意欲,对经济产生一定下行压力。潜在金融风险和利率走高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实在不容忽视。”
所以,对于货币部门来说,防范信贷风险和稳定增长,必须做出有效平衡,这既是2014年货币政策的调控难点所在,也是2014年经济波动的风险来源。
这里面还是我在《地平线》专栏中刚刚提出来的那个问题,“中国经济的杠杆过程到底在什么位置?是在一个上升过程中,还有增加的余地?还是到了一个顶点,即将反转?还是说已经开始反转,开启了去杠杆化的过程?”问题的答案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不同的回答将强烈暗示着央行货币政策的不同操作。
“如果杠杆还在上冲,意味着市场主体主动加杠杆的欲望还在,那么央行就应该从紧甚至加息;如果杠杆已经开始收缩,一个债务收缩的过程已经开始,央行反而应该为了稳定需求放松银根,比如降低存款保证金率甚至减息。”
现在大家都在说“去杠杆”,“去杠杆”真的就已经开始了吗?还真的不好确认。
刚刚离职的前惠誉分析师朱夏莲,曾被外界认为是最懂中国银行业的分析师,她最近对《华尔街日报》的采访讲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其中一条就是“中国现在绝对没有发生去杠杆化”。
朱夏莲认为,2013年末的信贷数据并不是多么明显的证据,“真正紧要的是2014年开局如何。如果一季度出现信贷增长的放缓,那么就可以解读为政府最终采取措施控制信贷增长了。”关于中国经济的速度会不会降低?她的回答是,“如果你真的在讨论真正的去杠杆化,也就是信贷增长低于GDP增长,那么答案是肯定的。”
关于去杠杆的真假虚实,让我们拭目以待吧。(作者为本报编委)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